天尊地卑·天地之间四十四

天地之间四十四

第二,原理模拟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七章「知崇礼卑。崇效天,卑法地。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﹗」其中的这个「设」,设的就是关于原理的模拟。涉及两点:
第一点,「位」与「天地之间」存在本质联系。
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」这几个字,作为开篇,分量极重。文字浅显,但是理解不易。暗含一个极为隐蔽的提示:「位」的核心,就是「天地之间」,就是「人极」,也就是「人」。
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不难明白,所谓「位」,同「道」同「三极」一样,都是因人而设的。仅仅因为「人」生活在天地之间,所以《易经》特别创建了一个「人极」,来与现世界接轨。接下来顺理成章,「位」和「三极」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。这也是《易经》在「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大属性体系之中,特别选定「易」的终极原因。
所以,与其说「位」与「天地」相关,还不如说「位」来自「天地之间」。《系辞》的「天地之间」的概念,用得很谨慎。正常情况下,一般都是用「天下」来表达类似的概念,只有《系辞·上》第六章的「夫易广矣大矣。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」明确提出了「天地之间」这个称名。有三层含义。
第一层含义,「天地之间」是「易」的专有名词,专属于「易」。而且「易」明显是专门用来「言乎天地之间」的。
第二层含义,「天地之间」与「远」、「迩」比肩,居于并列的地位。
这段话是对「易广矣大矣」的适用范围进行具体落实。
首先排除「远」。这个「远」指称的显然并非距离或者空间,而是「时间」。
其次推崇「迩」。所指称的当然也属于「时间」。主要是时间上的「近」。
再次对「天地之间」用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说法,叫「备」。完备的意思。问题在于,这个「天地之间」是不是与「远」与「迩」一样,也是指称「时间」?
矛盾由此产生,而且几乎无解。
以前我们在《220、关于「天地之间」》一文中,专门讨论过「天地之间」的内涵和外延。认为「天地之间」兼具空间、时间两个因素。同理,前面提到的「远」、「迩」并非特指时间,同时也有部分空间因素。
在指称空间的时候,「天地之间」相当于「人极」。
在指称时间的时候,「天地之间」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变化的、「天」与「地」的接触面。
第三层含义,「天地之间」最能体现「易」的精髓。
第二点,「易」行「天地之间」比喻妙到毫巅。
「易」行「天地之间」的奥妙在于,这样一来,「易」几乎与「天」、「地」不相干。因为「天地之间」与「天」、「地」之间的关系,表面上看来,只有形式上的空间联系,看不到与「天」、「地」二者的属性联系,也就是无关本质。
真实的情况当然并非如此。《系辞》用一个「行」字,强调了「易」的独立性、自主性。

天尊地卑·逆知三极四十三

逆知三极四十三

再次,轨迹可描述。
有人问:怎么根据爻去追溯产生它的三极?这个问题近于问道。逆知三极是可能的,关键要正确把握并灵活运用《易经》关于现世界的诸多设定,主要有三个要素。
第一个要素是天地不动。
原始卜筮的过程,与天地运行的过程,逆向。这是原始卜筮可以预知未来的基本原理之所在。但是,卜筮的无限可能性与现世界的绝对唯一性,是矛盾的。例如卜筮的结果有可能三极皆动,但真实的世界,只有「人极」动。当然有可能存在三极皆动的世界,但这不是现世界,包括本世界。
推而广之,「易」的世界,是无限的可能性。而本世界则只有这一个。因此,《系辞》关于这个问题的描述,是「易有太极」。「太极」,也就是本世界,是无穷无尽的「易」中的之一。而且由于存在条件过于苛刻,「太极」不能说绝无仅有,至少是非常稀有,所以用「有」作为限定。
「太极」存在的主要特点,是无需考虑「太极」所在的「三极」的情形。所有的一切,「太极」都足以独自承担。换句话说就是,「太极」才是左右一切的力量源泉。
第二个要素是三极一体。
由于关于「三极」的说明,主要是「太极」之后的演绎,所以很容易出现一种误解,认为「太极」之前不可能还有「三极」,也就是说,不能接受「太极」来自于「三极」的事实。
关于「三极」的知识,无论放在「太极」之前,还是之后,都适用于所有的「三极」。因此,拘泥于《系辞》所介绍的「三极」,只能是处于「太极」之后的「三极」,而不能概括其它的「三极」,是自设窠臼。
「三极」作为一个世界的结构模型,一方面,与其它的结构模型比较,比如单极模式,本质相同而形态有异。另一方面,如同世界本身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一样,「三极」也具有类似的唯一性和排他性。例如「太极」所在的「三极」,与「太极」所生的「三极」,就是不一样的世界。前者是元世界,后者是本世界。
「三极」一体的影响,是「爻」的变化,只能左右三极整体,而不能左右天地二极。这也是对「天地不动」的变相证明。
第三个要素是全息共生。
「全息」是「易」的根本特征之一,也是现世界以及本世界的根本特征。换句话说,这个世界是全息的,每一个局部都可以代表全局,甚至可以复刻全局。这就像一个细胞可以再生一个生命一样,是能够科学证明的客观真理。
同样不要过于狭隘的理解「全息」。实际上,按照《系辞》的介绍,从「太极」开始,到「爻」,乃至上溯到「太极」所在的本世界,本质上「全息」,也就是说,共性都是「阳」。
正因为「全息」,所以此「三极」与彼「三极」结构并没有区别,如同「太极」与「爻」,「大一」与「小一」,属性相同。
在纯理论情况下,由「爻」逆知的「三极」,与由「太极」逆推的「三极」一样,结构都是属性为「阳」的动态。

天尊地卑·形态模拟四十二

形态模拟四十二

其次,运行有轨迹。
「天地」运行的本质,是「天地之间」的动态。无须考虑「天地之间」的规模比例,也许是一个极微小的局部。「人极」三足鼎立,只不过是一个便于理论表达的理想模型。
「天」、「地」交锋,真正的接触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。没有必要人为的夸大,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「爻」实际的变化情况,在特定的现世界,其实是一个阳向阴的过渡期。
原来的阳从全部开始减少,从大到小,从有到无。反过来,从这个阳里面新生的阴从微量开始增加,从小到大,无中生有。全部的过程,是阴阳两种属性此消彼长的经历。
由此可知,首先,「天」、「地」本身并不是真的在运行。绝大部分循规蹈矩,原封不动。只有「天」、「地」的各个接触面上,「天」被「地」吞噬,此消彼长。
其次,《易经》为了描摹「天地之间」的上述经历,设定「三极」的概念,赋予「天地之间」以「人极」的称名。真实的世界,并不因此而分割,一分为三,照样浑然一体。
再次,对「天地」运行的理论表达,「三极」理论,尤其是其中的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的「道」的理论,是一个绝妙的空前绝后的建模。
关于「天地」运行的建模,「易」的主要着手,分三条路径。分别从形态、原理以及愿景这三个不同的角度,来勾勒「易」对世界的全方位,多角度模拟。
第一,形态模拟。
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的说法是:「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而知。」也涉及三个方面:
第一个方面,互为边际。
世界是有限的。并非像许多猜想那样,现世界或者本世界无边无际,没有尽头。所谓边际,本质上是一种客观限制,《易经》说是「易」所能模拟的世界规模的限制。
也就是说,「易」只能模仿这么大的边际,超过了这个范围,「易」力有未逮。有人会问,「易」这个边际之外是什么,当然是与本世界一样的存在,只不过「易」无法表达而已。比如那些只有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才可以模拟的东西。
「范围天地之化」的「范围」与「化」,都是动态。充分说明,「天地」,包括整个世界的本质形态就是动态,没有静态。因为《易经》所描述的,仅仅只是动态中的存在。
当然,在卜筮中,静态的卦并不少见,普遍的理解,这是动中取静。相当于一次暂停。类似于照片的定格。恰恰反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动态。
「化」在《易经》里面,词义明确,是「变」的反义词。《系辞·上》第二章说「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」,「变」是「进」,阳变阴。「化」是「退」,阴化阳。
因此,「范围天地之化」的意思同样是明确的。说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,是「化」,退化,阴化阳。所以《说卦》说,「是故易逆数也」。

天尊地卑·因「人」设「道」四十一

因「人」设「道」四十一

三、「天地」的运行演绎

「天地之道」的根本在于「人」。因人设「道」。包括「天地之道」,及其所辖的「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大「道」,还包括「道」本身,都是对「人」及其环境的文字表达。
「天地」按「代码」、「物质」和「元素」三大类别进行分工。在各自不同的领域,经纬天地。三者合璧,共同营造「人」的前因后果,前世今生。
1、「天地」的运行
「天地」的物质类的性质,意味着:天地在运行,运行有轨迹,轨迹可描述。
首先,天地在运行。
天地之所以运行,也就是动态呈现,是因为「人」专属于动态。普天之下,不可能有非动态的「人」,动态是「人」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。所以,明确「天地」的运行规则,对于了解「人」本身,大有裨益。
回顾「爻」的产生与演绎的历史,设定「爻」所在的极为「人极」,则其余的两极分别是「天极」和「地极」。位置关系不必苛求,另当别论。
于是,由于这个「爻」的属性由此及彼、天翻地覆,所在的「极」的属性,也自然由动态的二极,变成属性相反的静态的二极。
具体来说,「人极」的属性,在「爻」的变化完成以后,就自然由一个「刚」或者「柔」,变成了一个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前后属性相反,动静相反。
这期间,代表「天地」的「天」、「地」二极,自身属性并没有变化。但是整个三极的属性,由于「人极」的变化,会自然出现阴阳比例的颠倒。
按照《系辞·下》第四章「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;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」的设定,很明显,阴阳比例颠倒的结果,是整个三极的属性,发生了「道」的逆反。原来是一阳二阴的「君子之道」,变成了一阴二阳的「小人之道」。反之亦然。
问题在于,这里涉及的是三极的整体变化,而讨论的主题是「天地」运行,其间差距天壤之别。生活中我们日常所见的,是「天地」本身的运行。而且人生苦短,好像我们没有办法、也没有可能,看到整个三极的改变。
作为实体的「天」、「地」,虽然可见的仅仅是天地之间的一丁点儿皮毛,可见的仅仅是「爻」里面所蕴含的一丁点儿三极的真相。但是「一」的全息性质,决定了这里的每一点信息,都真实。仅仅只是主观视界角度的差别,导致了视觉差,影响了观察的结果。
也就是说,「道」的特征,决定了现实的「天地」运行,只能是三极的「天地」运行同步的、变形的展现,比如全息摄影。而「全息」的特征,又决定了三极的「天地」,必然与自己的投影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。
全息摄影的特点,是这个摄影作品无论碎成多少片,每个碎片都包含着完整画面的全部信息。可以借此复原得一模一样,分毫不爽。每个人都有了解其中的某一个碎片的机会,问题在于能不能自觉,这是全息碎片,足以复原整体。

天尊地卑·神而明之四十

神而明之四十

所以,这表面上是对「天地之数」作用的描述,实际上是借此介绍「数」所显示出来的通天大道:「道神德行」的无上威能。其实用价值甚至超过「神」。
历史上,对于「显道神德行」这句话的重视不够,对作易者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,对摆在眼前的这条通天大道一无所知,当然就更不可能理解《系辞》的诸多后缀解释。
e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「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传承之道:「行」。具体方法,是用「卜筮之道」来反证这个「沟通渠道」的存在,及其最基本的运行模式。
「蓍之德圆而神」说「卜卦」。就是用「取象得极」为主的基本卜卦手段,包括工具和方法,来得「卦」。《系辞》这里的介绍,借用的工具是「蓍」,一种草的茎。所以称之为「圆」,暗喻沟通的全面周到,反衬「方」的割据意义。
「卦之德方以知」说「立卦」。就是集中卜得的「极」,包括动态,建立起一个完整的「卦」。动态情况下是「六爻」的形态。此时的「方」,是十分明确的「割据」,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事态进程中切下一部分,成为「卦象」,以供预测。
「六爻之义易以贡」说「解卦」。特别说「六爻」,是因为只有「六爻」才能有效提供事态发展的轨迹。这里的「易」字需要重视,一般特指具体的「爻」,是得以沟通「神」的载体。
f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二章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启智之道:「神」。具体方法是「存乎其人」。同样的话,有「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」。二者同一个意思。
「其人」是一个特定的称名,并非一般意义上的「人」。「其」是一种限定或者特指。这个人必须同时做到:一让「道」虚行。二让「神」普及。三让「明」公开。三者并举,三方并重。
g、《系辞·下》第五章「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圣也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修行之道:「徳」。「精义入神」和「穷神知化」,都是有所指的。前者入门,后者大成。
「精」、「义」并列,静的天人合一。
「穷」、「知」同步,知的登峰造极。
h、《系辞·下》第六章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明道之道:「道」。「道」的精髓是什么?是静态与动态的完美契合,内在与外在的高度和谐。
人们借助「道」,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?包括三个方面,三个层次:一知道「人」与「物」的存在方式。二明确「易」与「简」的属性及体系结构。三理解「神」和「明」包括「生」这些知识的特色和演绎方法。
「道神德行」,说到底就是「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者合一,从而完全合乎「天地之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