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易简」之谜二十九

「易简」之谜二十九

2、「天地」的属性取决于「易简」。
「天地」的属性受制于「位」,这是一方面。应该不涉及本质。另一方面,「天地」的属性取决于「易简」的属性,这有关根本。
在《系辞》里面,「易简」是放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来介绍的。前半部分从「天尊地卑」开始,到「坤作成物」结束,已经完成了从元素到八卦,再从八卦到世界的全部演绎。后半部分从「乾以易知」开始,到「而成位乎其中矣」结束,一共71个字,实际上是在升华前半部分的内容。使之抽象,使之轻灵,也就是使之理论化。
关于「易简」的含义,从古至今都停留在字面,几乎没有人可以触及作易者的本意。所以《易经》虽流传至今,却始终有一层面纱笼罩,真相深埋。
2008年底,我在《周易研究中心》发表《系辞新解之一·易简之谜》,第一次公开揭开了这层面纱。同时连续发表的文章,包括《系辞新解之二·「三极」的秘密》在内,一共三篇。过去很容易搜到,现在大概只有「之二」还在。可见读懂这三篇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。
如此一来,《系辞新解》系列,包括「之二」,在网络留存,应该时日无多了。这些文章是对《系辞》的翻译。因此无关大局。《易经》的传承,靠的不是翻译。更何况时间过去了一纪,时过境迁。现在沿用「易简之谜」的题目,是螺旋状的提升。
子、「易简」的样子:
「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」说的,就是「易简」的样子,因为是介绍符号,所以必须先说长相。
「易」就是一直,一段直线。很直白,没有疑义。
「简」则是一的重复。就是两个一。也很简明扼要。
再说是多余,没有必要。
丑、「易简」的特征:
「易知则有亲」,「亲」通「新」,更新的意思。一可以表达更新。也就是成长。
「易从则有功」,应该写做一重则有功。古代写做– –,可以表达占位。现代可以写做二。
寅、「易简」的作用:
涉及两个方面。一个方面是「易简」本身的作用。另一个方面是「易简」与「人」的关系,也就是生活实践。
「有亲则可久」,说因为更新所以显示「时间」的连续性。
「有功则可大」,占位本身就是一的倍增。主要是占位可以表达「进位」。
用之于人,《系辞》说「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」。「徳」通「得」,指内在的东西,比如知识的增加。「业」指外在的东西,比如财富或者权势的积累。
卯、「易简」的本质:
「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」,前半句说符号组合成易二进制的全部的数。这些数不包括「0」。
「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」,后半句说「易简」的结构,比如「卦」的结构,与「易二进制」数的结构类似。或者说「位」来自于数位。

天尊地卑·「三极」本义二十八

「三极」本义二十八

《系辞》并没有直接说「天地」的属性是什么。「天尊地卑」不意味着定义「天地」的属性。「贵贱位矣」并不是随便说说的,真的是「位」在决定「尊卑」。既然「尊卑」取决于「位」,那么「尊卑」也就当然不是「天地」的自有品质,而是外力附加。
外力附加的对象,可以是元素,比如「天地」,当然也可以是「三极」,比如「乾坤」二卦,同时还可以是中间的过渡,也就是「二极」或者说「四象」。是三者俱备,还是只择其一,《系辞》没有明说。但是另外介绍有一个「卑高以陈」的方法,这个方法是用来决定「位」的。
既然「陈」,应该排除元素作为对象。因为单极没有办法「陈」,一个巴掌拍不响。「陈」意味着有很多的层次。比如不限于「三极」。
总之,所谓「尊卑」的属性,恰恰说的不是「元素」的属性。换句话说,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尊卑」,不应该是属性的表达,而可能是其它的描述,比如位置。所以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尊卑」与「卑高以陈」的卑高并列,第一层含义就是说「尊卑」与「卑高」一样,都是位置的上下。
之所以用「尊」来区分「卑」,除了相同点,当然也有不同点。而且重点在于不同点。于是第二层含义就是位置上下决定了贵贱。其实这就是「贵贱位矣」的本义。「贵贱位矣」的翻译就应该是:贵贱取决于它们所在的位置。
这样一来,关于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的意思,就有必要重新审视。最适当的翻译应该是:「天」在上「地」在下,所以「乾坤」这两个卦的属性就被定下来了。
内在的深层逻辑是这样的:「尊卑」本义是「位」,而「贵贱位矣」,也就是「位」决定「贵贱」,所以「尊卑」相当于「贵贱」。即可以表达现代词义上的「尊卑」。
「天地」是因为实际位置的上下排列关系,而决定了各自的贵贱。给人的印象就是,处于上位的贵,处于下位的贱。《周易》的「爻位论」就是照搬了这个说法。但是适用的对象却是「六画卦」,由此走向歧途。
《系辞》一开头就推出「乾坤」,其实是突兀的。不得已而为之。因为要强调「三极」,即「以三为极」的宏观调控。所以只能抢在「卑高以陈」之前,先介绍「卦」。潜在的用意是说:「卑高以陈」的方法,是对应前面的内容而言的。超过这个限制范围的扩大解释,《系辞》不保证正确率。
「以三为极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。《系辞》接下来的讨论区间「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」不逾越这个原则。《系辞》的所有内容,包括「六爻」的出现,都以「三极」为前提。重要的「为卦配象」,遵守的是「极其数」的「三极」原则。而「爻」不能脱离「三极」而孤立存在,更是一个涉及本源的基本设定。

天尊地卑·「仪」的真相二十七

「仪」的真相二十七

关于「爻」的演绎,《系辞》说:「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」这说的就是裂变之后的一个阴,或者一个阳的「爻」。
「爻」是对「太极」的「道」。随后的成长历程是:由单极发展为「二极」,最终成「三极」。
历史上由于过于推崇和执着于「道」,于是就难以解透: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的「一阴一阳」,其实说的是「爻」。所谓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」这个「变」是「极」的裂变。
「爻」与「仪」的区别,给人的感觉,主要集中在:「爻」强调只有一个元素,「一阴一阳」是一个阴或者一个阳。而「仪」却明确表述为「两仪」,不排除含有两个元素并驾齐驱的诱导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,是作易者有意为之。
「两仪」真的是两个「仪」并举?原文不但没有这层意思,反而明面上已经公开,「两仪」只是「仪」的一种说法。近于称名,但并不锁定必须是「两仪」:两个「仪」。
承下同。这样来解读「两仪」,借鉴的是其后的「四象」的用法。此处「两仪」的表达,与「四象」的表达毫无二致。「四象生八卦」的「四象」虽然是泛指,但具体到所说的「极」,还是一个特定的「四象」在「生八卦」。至少并不是四个「象」都同时「生八卦」。
同理,「两仪生四象」的「两仪」,说的并不是两个「仪」都同时「生四象」,而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「仪」。
「仪」和「爻」这种感觉上的差别,来源于二者的背景设置不同。作易者为之设定了带有认知陷阱的环境背景,直接给读者造成误导。
隐藏很深的一个提示,「仪」是从诸多背景中特别选出来的。只是这个背景不在介绍的范围。或者故意隐去,不引人关注。而「爻」是特定环境的产物。随机,无穷无尽。
之所以隐去背景,是因为「被选中」的「仪」,只能来自「人极」。而「人极」本身的属性,阴阳各半,不阴不阳,亦阴亦阳。这与「太极」、「两仪」各自鲜明的属性,并不协调,甚至有矛盾。
也就是说,一方面「人极」是「天极」、「地极」斗争的中间地带,属性亦然。但是这个道理却只能藏在作易者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另一方面,「仪」只能来自「刚」,属性「阳」。而且这个道理还是只能藏在作易者的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二者的所谓「矛盾」,看起来有点天生应该如此的味道。同样与「太极」来自「三极」的道理一样,只能藏在作易者的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正因为如此,「仪」的定性,与「道」的设立,比较适当的处理方法,就是摆在不同的地方,设置不同的背景,遵循不同的轨迹,给予不同的表达。
时至今日,我们确有必要搞清楚这些潜藏的知识。还原「易」的本来面目。掌握「仪」和「爻」的内在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