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「人」设「道」四十一
三、「天地」的运行演绎
「天地之道」的根本在于「人」。因人设「道」。包括「天地之道」,及其所辖的「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大「道」,还包括「道」本身,都是对「人」及其环境的文字表达。
「天地」按「代码」、「物质」和「元素」三大类别进行分工。在各自不同的领域,经纬天地。三者合璧,共同营造「人」的前因后果,前世今生。
1、「天地」的运行
「天地」的物质类的性质,意味着:天地在运行,运行有轨迹,轨迹可描述。
首先,天地在运行。
天地之所以运行,也就是动态呈现,是因为「人」专属于动态。普天之下,不可能有非动态的「人」,动态是「人」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。所以,明确「天地」的运行规则,对于了解「人」本身,大有裨益。
回顾「爻」的产生与演绎的历史,设定「爻」所在的极为「人极」,则其余的两极分别是「天极」和「地极」。位置关系不必苛求,另当别论。
于是,由于这个「爻」的属性由此及彼、天翻地覆,所在的「极」的属性,也自然由动态的二极,变成属性相反的静态的二极。
具体来说,「人极」的属性,在「爻」的变化完成以后,就自然由一个「刚」或者「柔」,变成了一个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前后属性相反,动静相反。
这期间,代表「天地」的「天」、「地」二极,自身属性并没有变化。但是整个三极的属性,由于「人极」的变化,会自然出现阴阳比例的颠倒。
按照《系辞·下》第四章「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;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」的设定,很明显,阴阳比例颠倒的结果,是整个三极的属性,发生了「道」的逆反。原来是一阳二阴的「君子之道」,变成了一阴二阳的「小人之道」。反之亦然。
问题在于,这里涉及的是三极的整体变化,而讨论的主题是「天地」运行,其间差距天壤之别。生活中我们日常所见的,是「天地」本身的运行。而且人生苦短,好像我们没有办法、也没有可能,看到整个三极的改变。
作为实体的「天」、「地」,虽然可见的仅仅是天地之间的一丁点儿皮毛,可见的仅仅是「爻」里面所蕴含的一丁点儿三极的真相。但是「一」的全息性质,决定了这里的每一点信息,都真实。仅仅只是主观视界角度的差别,导致了视觉差,影响了观察的结果。
也就是说,「道」的特征,决定了现实的「天地」运行,只能是三极的「天地」运行同步的、变形的展现,比如全息摄影。而「全息」的特征,又决定了三极的「天地」,必然与自己的投影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。
全息摄影的特点,是这个摄影作品无论碎成多少片,每个碎片都包含着完整画面的全部信息。可以借此复原得一模一样,分毫不爽。每个人都有了解其中的某一个碎片的机会,问题在于能不能自觉,这是全息碎片,足以复原整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