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神而明之四十

神而明之四十

所以,这表面上是对「天地之数」作用的描述,实际上是借此介绍「数」所显示出来的通天大道:「道神德行」的无上威能。其实用价值甚至超过「神」。
历史上,对于「显道神德行」这句话的重视不够,对作易者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,对摆在眼前的这条通天大道一无所知,当然就更不可能理解《系辞》的诸多后缀解释。
e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「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传承之道:「行」。具体方法,是用「卜筮之道」来反证这个「沟通渠道」的存在,及其最基本的运行模式。
「蓍之德圆而神」说「卜卦」。就是用「取象得极」为主的基本卜卦手段,包括工具和方法,来得「卦」。《系辞》这里的介绍,借用的工具是「蓍」,一种草的茎。所以称之为「圆」,暗喻沟通的全面周到,反衬「方」的割据意义。
「卦之德方以知」说「立卦」。就是集中卜得的「极」,包括动态,建立起一个完整的「卦」。动态情况下是「六爻」的形态。此时的「方」,是十分明确的「割据」,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事态进程中切下一部分,成为「卦象」,以供预测。
「六爻之义易以贡」说「解卦」。特别说「六爻」,是因为只有「六爻」才能有效提供事态发展的轨迹。这里的「易」字需要重视,一般特指具体的「爻」,是得以沟通「神」的载体。
f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二章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启智之道:「神」。具体方法是「存乎其人」。同样的话,有「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」。二者同一个意思。
「其人」是一个特定的称名,并非一般意义上的「人」。「其」是一种限定或者特指。这个人必须同时做到:一让「道」虚行。二让「神」普及。三让「明」公开。三者并举,三方并重。
g、《系辞·下》第五章「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圣也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修行之道:「徳」。「精义入神」和「穷神知化」,都是有所指的。前者入门,后者大成。
「精」、「义」并列,静的天人合一。
「穷」、「知」同步,知的登峰造极。
h、《系辞·下》第六章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」
这句话说的是「道神德行」的明道之道:「道」。「道」的精髓是什么?是静态与动态的完美契合,内在与外在的高度和谐。
人们借助「道」,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?包括三个方面,三个层次:一知道「人」与「物」的存在方式。二明确「易」与「简」的属性及体系结构。三理解「神」和「明」包括「生」这些知识的特色和演绎方法。
「道神德行」,说到底就是「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者合一,从而完全合乎「天地之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