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道法自然二六

「道法自然」二六
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有两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链接。一个是自然借道变成人的链接。另一个是自然变动成为人的链接。
「道法自然」,一方面将「自然」与「道」的关系,理解为「效法」,有模仿的意思。这显然概括不周全,「效法」只是「道」一个表面的含义。
另一方面,将「道」与「自然」并列,仿佛二者地位相当,或者都同样是实体的存在。但实际上,「道」仅仅是一种展示的方法,将「自然」由表面所显现的样子,展示为内部结构所表示的样子。
不要以为「道」这样的「展示」是表面文章,没有多大的作用。也就是要深刻理解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所蕴含的天翻地覆的大变动。
从「三极」到「六爻」,可以理解为「自然」被「道」。「道」就是那个由「三极」展示为「六爻」的工具。也就是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
将一个或者多个「极」,按照其内部结构分解。结构为「义」的,就「分阴分阳」,结果为「一阴一阳」。结构为「善」的,是「迭用柔刚」,结果是两个「阴」或者两个「阳」。
就像物质分解成「分子」。在「分子」的层面来看待物质,就是「道」。物质是「道」之前的模样,「分子」是「道」之后的样子。
科学为了迈出这一步,积累了无数代人的智力成果。而「道」的知识,作为《易经》的知识点之一,是原始人成长之前,专门留在中国的「古之遗言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相对独立二五

相对独立二五

「大极」与「小极」,「生」而独立,各成一界?按照「全息理论」,这个世界应该有与「人的出生」同样的、宏观的或者微观的再现。
作为整体的局部,「太极」不可能独立。那么,「太极」内部冲突而成的「爻」,也就是「现世」,能不能从「太极」之中独立,自成一界?
《系辞》认为,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」,「爻」即「现世」,是独立的。因为相对于其它所有的静态存在,唯爻独动。无限的静态,包括但不限于「三极」、「太极」,除了「现世」之外,都一成不变。唯一的变量是「现世」,即「爻」。
但是,动静相对是一回事,独立又是另一回事。孤立不等于独立。
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,「太极」与「爻」,骨子里无论如何做不到截然区分。「太极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,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不过是外表看不见的内部结构。二者介于独立与非独立之间,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。
总之,「现世」的独立、自成一界是相对的。相对于人而言,绝不会认同自己所在的世界,是超级大的混沌之中、一丝微不足道的个例。
相对于「彼界」而言,也绝不会同意,「现世」与自己是脱节的、分离的、不相干的。
而在「太极」的立场,则根本就看不到「彼界」、「现世」之分。「太极」的「橐龠」,只不过在发生一次属性的「阴阳相易」。仅此而已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极的秘密二四

「极」的秘密二四

「道」的载体,是本卦的动态;形式是本卦基于动态,变动为另一个新的静态的之卦;本质是表达「现世」的发展趋势,展现「未来」的终极结果。究其本质,归根到底是描述「人」与环境的真实关系。也就是透露「人」的真相。
锁定「三极」或者「六爻」来描述「人」,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。因为「太极」只是一个「极」,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加在一起,才组成「本世界」。所以《系辞》在说到这个环节的时候,不得不丢掉「三极」,直接来谈「极」。
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的说法,虽然后来还是回到了「四象」和「八卦」。但是这是结果的联系,而非起点的联系。在起点的阶段,《系辞》忽略了「太极」的来历。其中最大的障碍,是「道」的理论首鼠两端,不足以完全串联「卦」与「极」。一个模式无法兼顾,既契合整体,也适用局部。
在明确「太极」属于某一个「三极」的局部的前提下,这个「三极」与「本世界」是什么关系?因为「三极」毕竟同样来自于某一个「极」,是这个「极」变动,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的成果。也就是说,「三极」实际上就是上一个层次的「太极」。大「太极」生出了小「太极」。
揭开这个秘密并不利于《易经》的传承,因为有损于《易经》的神秘性。毕竟直到现在,也没有谁公开过「大极」生「小极」的秘密。或者都不知道,亦未可知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全面知道二十三

全面知「道」二三

四是全面认知「道」的本质。
「乾坤」与「乾道坤道」,有「道」无「道」,天壤之别。「乾坤」二卦与「父母」之间不能画等号,「乾道」、「坤道」与「父母」就更无法混为一谈。
「乾道坤道」涉及「三极」与「六爻」的区别。也就是经典的那句话: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。《系辞》说了开头,没有说结尾。结尾如果模仿开头,可以表达为:六爻之变,三极之静也。原本的「三极」被「道」之后,变动成另外一个静态的「三极」。
其间真正「动」的,既不是「三极」,也不是「六爻」,而是「动」的「极」。当然有不同的情形,比如单极动,二极动,三极动。只要动就有结果。「极」的「动」,应该计入「三极」,而与「六爻」无关。因为「六爻」只是「三极」的细化,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。
《系辞》的话是倒置的。原本的次序应该是:三极之动,六爻以道也。《系辞》真正要说的是「道」。而被「道」的当然只能是「三极」,于是「三极之道」就成了核心要素,除此而外都可以忽略。
「道」相关的元素有三:原本的「三极」、表达的「六爻」和结果的「三极」。「六爻」可以忽略,主要的单元是一头一尾:俗称「本卦」和「之卦」。
「本卦」是被「道」的「三极」;「六爻」是「现世」的特产;「之卦」是未来的结局。「乾坤」二卦向「艮兑」的过渡,表象之外,本质是「现世」走向「未来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生并非成二二

「生」并非「成」二二

总之,「人的理论」始点「受精卵」,过程「裂变」;而「人的出生」始点「男女构精」,过程「生育」。二者风马牛不相及。
再次,「生」与人的来历无关,只是一个表象的程序。
「人的出生」之所以是表象,是因为「出生」是外在的形式,「成」才是内在的因素。世俗将「出生」理解为「生」,与《易经》将「成」解读为「生」,其间有本质区别。
交配、受孕与「出生」,都是形式,是以结果论的产物。比如在非人体孕育的情况下,交配、受孕与出生就不再是必需的过程。可以用别的方法代替。
「道」、「善」、「性」的「生命三部曲」,受精卵、裂变与「成人」,是对人的演绎的本质表达,不能用别的方法置换。这是形式与本质的差别。
《系辞》在表达「死生之道」的时候,说世俗的说法是「死生之说」。其中主要的着眼点,一部分就来自于「人的出生」只是「成人」的形式或者表象。无关本质。
还有一部分因素,是「死」这个概念,世俗的解读同样是表象的。与「人的出生」并不等同《易经》的「生」一样,世俗的「死」也并不能等同《易经》的「死」。
《易经》同样借用世俗的「死」来表达「死生之道」的「死」。现世世俗的「死」,说的是人生命终结。但是在「死生之道」里面,这样的「死」并不意味着生命终结,仅仅只是人的部分动态属性的泯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