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爻即是物五十三

爻即是物五十三

乙、物是时。
《系辞·下》第九章「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」
一方面,物不是「质」。
这个结论,比物是时的结论,更为重要。尽管重要,《系辞》却没有明说,而是潜藏在文字背后。原因在于,这个「质」不可见,甚至不可知,所以只能待人自悟。
另一方面,物唯其时。
这个结论这样来表达,比结论本身更重要。一般关心的焦点,都凝聚在「时物」上,很容易联想到各种应季时鲜。但是,《系辞》的重点在「唯其时」,也就是「正当时」的意思,指的是物的存在,以当下为限,以所见为实。
过去与未来的,不是物。或者倒过来说,物不属于过去与未来。
另外,「六爻相杂」,与后面的「物相杂」呼应。如果觉得「六爻相杂」没有办法理解,就可以参照「物相杂」,立马变得简单易懂。
「六爻」和「物」相杂的说法,鱼目混珠。珠只有一枚,就是「爻」。《系辞》明文认定的「爻」只有一个,就是下面要说的「道有变动」,这是唯一的正宗,其它的说法都是扩大化的借用,尤其是「六爻」。
「六爻」是相对于「三极」的对称。如同「三极」的动态,大多数的理解,主要是以其中一个「极」动为代表的。「六爻」当然也不例外。
「六爻」并不表示六个「爻」都是动态。换句话说就是,通常的理解,只要有一个「爻」是正宗,也就是真的变动,那么其余的五个「虚」,也被称之为「爻」。
所以,所谓「六爻」和「物」相杂的说法,更多的是对「爻」和「物」的扩大化的借用。尤其是「物」的相杂,其中并不一定存在《系辞》所明文认定的特定概念的「物」,更多的指的是「物」所在的环境,无穷无尽的死「物」。
回过头再看看「物」是「时」的定义,会发现容易理解了许多。因为「物」仅仅特指真正的「爻」。而那些已经定格在历史的,和尚且等候在未来的东西,是不可能附带有动态这个属性的。因此它们通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「物」,而是「物」的异化,「物」的图示,或者说「物」的概念化。
丙、物是爻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十章「道有变动,故曰爻。爻有等,故曰物。物相杂,故曰文。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」这一段话骨子里是专门的名词解释,是《系辞》惯用的后缀自带解释的典型。这些名词解释包括但不限于:
子、「道」:
这里的「道」,特指动态的「极」之中那个「变动」的一个阴或者一个阳。
丑、「变动」:
「变动」就是动态,但是「变」是「变」,「动」是「动」。是拉郎配。
「变」习惯上与「化」对应,「变」是「进」的象,「化」是「退」的象。例如,「一一」成「一二」是「阳」变「阴」。「二二」成「二一」是「阴」化「阳」。
因此,「动」主要指「善」的状态。所谓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,说的其实就是「三极」动态,成为「六爻」。
「变动」合成一个新概念,特指「爻」的演绎。例如「一一」成「一二」,底层的「阳」成「阴」。「二二」成「二一」,底层的「阴」成「阳」。这些演绎,被特别称名为「变动」。

天尊地卑·天地物理五十二

天地物理五十二

以上关于「天地之数」的数理及其演绎,是「天地之数」作为代码或者说符号的意义之所在。
另一方面,关于天地物理及其演绎。则是「天地之数」作为元素的意义之所在,也是第三章的的主题之所在。天地作为元素,构建的是本世界以及现世界,也就是「三极」以及「六爻」的核心知识点。
「元素」是「天地」的基础属性之一,最贴近人的生活,所以是人理解「天地之数」的一个有效切入点。《系辞》开篇的「天尊地卑」,首先就指向人生活在其中的天地。在这个意义上,「元素」与「物」是可以直接画等号的。
《易经》所说的「物」,与「爻」息息相关。所以《系辞·上》首章推出「物」,接在「刚柔断矣」之后,说明「物」是「卦」动态的产物。但是终其上篇,都无暇单独给出「物」的名词解释。直到下篇的稍后部分,才集中说出了答案,一共三处,用来落实首章的「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:
甲、物是生。
物就是生命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。《系辞》差不多原文如此。仅仅由于古文的优雅和后人的智障,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,硬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六章说「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」明确此处的「乾坤」是生命体。后面还做了四个层次的深度阐述。正是这四个阐述,衍生了误解。
一是「阴阳合德」。
例如《周易正义》的说法:「以阴阳相合,乃生万物」。细节完全正确,但是丢掉了「主角」,没有了对象,所以整体是信口开河。
原文的主角不是「阴阳」,而是「物」,说「物」的特征之一,是「阴阳和合,乃生万物」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二是「刚柔有体」。
《周易正义》解释是「或刚或柔,各有其体。阳多为刚,阴多为柔也。」错误同上。原意是「物」按照「阴阳」分别,各有其体。也就是物分雌雄。 不明白这一点,说再多都只能是无用的空气震动。
三是「天地之撰」。
《周易正义》对「天地之撰」有详细的解释。「撰,数也。天地之内,万物之象,非刚则柔,或以刚柔体象天地之数也。」好像手拿把攥的样子,其实是不懂装懂。
「撰」是动作,可以翻译成「演绎」。指的是「天」、「地」作为「元素」的动态。也就是说,只与「天」、「地」本尊有关,与「天地之数」没有毛线关系。这是一方面。
另一方面,所谓「以体天地之撰」,说的是「体现」的作用,意思是物的生,体现的是「天地」这两个元素的演绎功能,及其演绎过程。
四是「神明之徳」。
《周易正义》关于「神明之徳」说的相对比较多:「万物变化,或生或成,是神明之德。《易》则象其变化之理,是其《易》能通达神明之德也。」竭力在「生」与「变」两个层面来予以解读。虽不中,亦不远。
所谓「神明之徳」,实际上是「道」、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四属性的重申。说「天地」两个元素的动态,也就是「生」,除表达「道」之外,还能很好的展现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。

天尊地卑·世界模型五十一

世界模型五十一

再次,「天地之数」可以完整表达现世界的演绎。
以上是「天地之数」关于「三极」的意义,既然是「数」,当然有比「三极」更基础,更普遍的价值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,是表达现世界的演绎。
解锁的契机仍然在「位」的矛盾上。这十个数的「位」,仅仅在涉及「三极」的场合,才成为需要关注的重点。而「天地之数」的真正意义、真实价值,并不限于「位」,更多的来自于数自身的本质与作用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介绍「天地之数」,有一个总纲:「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」这是统领「天地之数」的根本法则。「天地之数」的演绎,遵循的就是这个法则。
其一,「五位十数」法则。
「天数五,地数五」不是随便说的,指的是未排列之前的客观存在。只有阴阳各五的两组数,在等待组合,在等待演绎。
其二,「阴阳相得」法则。
五位十数的组合、演绎法则之一,是「阴阳相得」。就是天地相合,成为组合体。
其三,「五位合一」法则。
「合」是根本大法。十个数在五个位上面,浑然一体,合而为一。组成的结果究竟是什么,可以见仁见智。
根据以上三个法则,首先,「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」应该是《系辞》列举的一个例子,表达的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存在。
以前我们讨论过这个话题,将上述组合称为「得一法」。即以地数比天数多一的法则进行组合,结果是平衡的。表达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演绎规律。例如人的「生老病死」。
其次,《河图》的组合方式,即「天一地六天三地八天五地十天七地二天九地四」。遵循的是「空五法」,即天地数值差为五的组合方式,结果同样是平衡的。表达的是虚心稳固与重外滚动的循环扩散的规律。例如宇宙的急剧扩张。
再次,我们还推荐了一种新的组合体。即「天一地十天三地八天五地六天七地四天九地二」。遵循的是「十一法」,即天地数值和为十一。结果也是平衡的。表达了天地之数的最大合力。是一种高度稳定或者说归一的状态。比如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人」的彻底归寂。
回过头再细看《系辞》的例举,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现世界的演绎规律。即从「天一地二」开始,裂变成为「四象」、「三极」,然后再回归新的「天一地二」,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。也就是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的「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。」
与「得一法」一样,「空五法」和「十一法」也都是一种生命演绎规律的表达。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。这就是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所说的:「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所谓「成变化」,说的是「天地之数」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决定性意义。不同的组合方式,形成不同的组合体,成就不同的生命以及生命成长过程。
所谓「行鬼神」,「行」是要点。所「行」的内容,是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。也就是「天地」两种属性「天地之数」的组合,变化多端,往复无常。演绎成这个世界无穷生命的丰富多彩,灿烂辉煌。

天尊地卑·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c、「易有太极」,是非常确切的范围限定。《系辞》的核心内容,是关于「三极」的理论。我们的现世界,主要被认定为是「三极」及其「道」的特殊世界。
也就是说,在「天下之理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易」无穷无尽。而在「天地之数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三极」是「易」的一个稀有的特殊的存在。
《系辞》将「八卦」的介绍,放在「易简」的前面,放在「天下之理」之前,并不是本末倒置,而是出于不得已。
首先,「天地」的概念,足以建立起完整的「三极」理论。
这是出发点,也是用「天尊地卑」开篇的原因之所在。从「天地」到「位」,再到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,《系辞》的基本理论,都建立在「天地之数」的基础上。
「易」的理论,比「古易原理」的外延更广阔,也更基础、更全面。「三极」理论只是「易理」的一部分。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世界相关,才成为《易经》的主要内容。
其次,「天地之数」足以满足为卦配象的现实需要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,只是推出了「概念化」的八卦,并没有落实后世流行的卦象。就这样坐而论道,直到第六章才开始为八卦配上各自的「象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又重申了配象的规则。
问题在于,仅仅从文字,很难看出配象的规则,与「天地」以及「天地之数」的密切关联。例如「乾坤」二卦,「广大配天地」,又广又大,很容易联想到「数」。但是在这之前,《系辞》「夫易广矣大矣。」大谈特谈「乾坤」二卦的特点,一下子将「数」的意义全然冲淡。作易者的意图,扑朔迷离。
再来看「变通配四时」,由于不知道「变通」就是「变」与「同」,所以一窍不通,同样看不到这句话与「天地之数」的联系,只能空谈大道理,实则摸不到门槛。前面已经说过,「变通」说的恰恰是「天地之数」的结构,以及与「卦象」的异同。
然后是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」这真的与「数」无关,只与「单极」和「二极」相关。表达的是「卦象」从「单极」到「二极」的逐步演绎。
总之,「象」与「数」的关系是「骨」,是埋在「肉」里面的,外面看不见。「肉」是什么?「象」与「卦」属性的关系是「肉」,「象」与「单极」、「二极」的关系也是「肉」,浮于表面,让人一目了然。而「骨」子里,所有的「象」都植根于「数」,「天地之数」。
用于配象的八个数,真值从一到八。两个个位「一」和「二」,两个二位「一二」和「二二」,都「配」成三个位的「象」。四个三位直接成为「象」。
还有真值「九」和「十」这两个数。超过了三个位。这是明显的矛盾。矛盾披露了「天地」运行循环往复的规律。「九」和「十」,代表了新的周期、新的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这同时也告诉我们,八卦并不平等,其中有主有从,「一」和「二」主导其余的六个数。

天尊地卑·天地数理四十九

天地数理四十九

「天地之动」,场景恢宏,其实已经超出了《易经》正常阐述的范围。用做结语,强调的并非「天地」,也不是「动」,而是其结果「一」。
如此恢宏的场景,「人」身临其境,却茫然无知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千万年浑浑噩噩,如行尸走肉。现在知其然,但是并不代表能知其所以然,仍无从窥得「一」的门径。
「天地之动」是愿景,也是路标。佛教有「幡动,风动,心动」的故事,听懂不容易。「天地」不动,相对于现世界的「人」动。而「天地之动」,则相对于「人」的「静」。唯「静」能达「天地之动」,并可知「一」、得「一」。
「人」只有「静」下来,才能感知「天地之动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先要「知」,然后方能「行」。以上是「天地」运行的相关内容,下面进入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2、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作为代码的「天地」,与作为元素的「天地」,有不同的演绎方向。前者反映「数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数」的世界。后者反映「物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物」的世界。
一方面,关于天地数理及其演绎。
讨论这个问题,离不开「天地之数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章的「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地六,天七,地八,天九,地十。」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博学鸿儒。所有的解释,都不过是想当然。
这个问题我在过去的文章里面,已经说得非常透彻,这里不再赘述。这十个数,称名「天地之数」,形式是以「天地」为代码的易二进制,本质「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「天地之数」与「天下之理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就推出了「天下之理」。原话是:「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」说完整的易二进制数的集合,称名「天下之理」。代码是「易」和「简」,写做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规则是「逢二进一」。这是最原始、也是最合乎数理的二进制。比现代二进制更合乎数理。也更能自洽。《易经》之所以称名「易」经,与「易」实「简」虚的数理属性不无关系。
「天下之理」是易二进制数理,而「天地之数」则是「三极」规则下的易二进制数理,理由如下:
a、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」特指「天地之数」。不能包容全部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《系辞》开篇的「天尊地卑」,还有限定讨论范围的意思。就是说「三极」理论,仅仅是属于「天地之数」范围内的规则,并不能拓展到整个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b、「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」并没有说什么「成位」于其中,一般瞻前顾后,都理所当然地理解为「易」成位于天下之理。但是,这里的「易」是广义的「易」,并不特指「三极」的「易」,与《系辞》包括《易经》的核心内容,存在一定的差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