爻即是物五十三
乙、物是时。
《系辞·下》第九章「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」
一方面,物不是「质」。
这个结论,比物是时的结论,更为重要。尽管重要,《系辞》却没有明说,而是潜藏在文字背后。原因在于,这个「质」不可见,甚至不可知,所以只能待人自悟。
另一方面,物唯其时。
这个结论这样来表达,比结论本身更重要。一般关心的焦点,都凝聚在「时物」上,很容易联想到各种应季时鲜。但是,《系辞》的重点在「唯其时」,也就是「正当时」的意思,指的是物的存在,以当下为限,以所见为实。
过去与未来的,不是物。或者倒过来说,物不属于过去与未来。
另外,「六爻相杂」,与后面的「物相杂」呼应。如果觉得「六爻相杂」没有办法理解,就可以参照「物相杂」,立马变得简单易懂。
「六爻」和「物」相杂的说法,鱼目混珠。珠只有一枚,就是「爻」。《系辞》明文认定的「爻」只有一个,就是下面要说的「道有变动」,这是唯一的正宗,其它的说法都是扩大化的借用,尤其是「六爻」。
「六爻」是相对于「三极」的对称。如同「三极」的动态,大多数的理解,主要是以其中一个「极」动为代表的。「六爻」当然也不例外。
「六爻」并不表示六个「爻」都是动态。换句话说就是,通常的理解,只要有一个「爻」是正宗,也就是真的变动,那么其余的五个「虚」,也被称之为「爻」。
所以,所谓「六爻」和「物」相杂的说法,更多的是对「爻」和「物」的扩大化的借用。尤其是「物」的相杂,其中并不一定存在《系辞》所明文认定的特定概念的「物」,更多的指的是「物」所在的环境,无穷无尽的死「物」。
回过头再看看「物」是「时」的定义,会发现容易理解了许多。因为「物」仅仅特指真正的「爻」。而那些已经定格在历史的,和尚且等候在未来的东西,是不可能附带有动态这个属性的。因此它们通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「物」,而是「物」的异化,「物」的图示,或者说「物」的概念化。
丙、物是爻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十章「道有变动,故曰爻。爻有等,故曰物。物相杂,故曰文。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」这一段话骨子里是专门的名词解释,是《系辞》惯用的后缀自带解释的典型。这些名词解释包括但不限于:
子、「道」:
这里的「道」,特指动态的「极」之中那个「变动」的一个阴或者一个阳。
丑、「变动」:
「变动」就是动态,但是「变」是「变」,「动」是「动」。是拉郎配。
「变」习惯上与「化」对应,「变」是「进」的象,「化」是「退」的象。例如,「一一」成「一二」是「阳」变「阴」。「二二」成「二一」是「阴」化「阳」。
因此,「动」主要指「善」的状态。所谓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,说的其实就是「三极」动态,成为「六爻」。
「变动」合成一个新概念,特指「爻」的演绎。例如「一一」成「一二」,底层的「阳」成「阴」。「二二」成「二一」,底层的「阴」成「阳」。这些演绎,被特别称名为「变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