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与未来·彼界相对第三

彼界相对第三

关于「彼岸」,佛经没有具体的指称,只能依赖想象,有点「空」无所依。「彼界」不同,处处显露出这种相对性。
「彼界」相对于「极」。仅限于「极」内,就像「爻」仅限于「极」内,因为内部结构不可能大于结构,一切限定在「天地之间」的范围内。人身上的肉长到身体之外去,那就不叫肉了,叫器官移植手术。人也不可能跑出「天地之间」,跑到天地之外。
之所以称「彼界」为「本世界」。一方面基于「共性」。「极」对于「三极」的代表性,「彼界」对于「极」的代表性。还有「三极」对于源头的「太极」的代表性,本质上它们都是「一」。这是《易经》就是「一经」的事实依据之所在。
另一方面基于相互影响力。「爻」变动完成的辐射效应,最先导致与「彼界」融合,「极」稳定且属性逆反。同时同步出现「三极」的属性逆反。最后波及「太极」,属性同样逆反。有点像连锁反应。现世界的演绎,是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,影响由此扩张,就像宇宙大爆炸。
「彼界」又叫「本世界」,是用「彼界」代替「三极」。真正的「本世界」当然应该是「三极」。但是却很难建立「三极」与「爻」的联系通道。所以只能放弃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借助「极」与「三极」的共性,取「三极」而代之,自封「本世界」,才能沟通并表达「爻」、「彼界」与「极」的演绎与影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真有彼界第二

真有彼界第二

佛教数千年如一日讲「彼岸」。但是「彼岸」属于「圣言量」或者「圣教量」的范畴,是必须通过圣人(佛)的言教,或者圣人所说的经典(佛经),才能够获得的知识。现实中到底有没有,并没有证明。
比如「婆娑世界」、「极乐世界」在哪里?都在佛或者菩萨说的话里面。或者是自己在经书里面看到的。一般人并不知道在哪里,甚至有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。
与「彼岸」的不确定性相反,「彼界」绝不是嘴上说说的东西,也不出于任何人的想象。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。准确的说,是有具体的指向物。《系辞》说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」两仪一动一静。动态的那个「仪」,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,进入人间。静态的那个「仪」就是「彼界」。
同理,与动态的「爻」伴生的,处于上位的那一个元素,也是「彼界」。「爻」和另一个「仪」,是「现世界」。
因此,「彼界」是相对于「现世界」而言的,与「现世界」共生、伴生。《太极图》要描述的,是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的关系。也可以简单的说是「两仪」之间的关系。
可惜的是,传世的《太极图》,错把「彼界」描述成了动态。造成了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同时运转的直接呼应。这当然不符合只有「爻」变动的客观事实。不符合易理。后人以讹传讹,干脆称之为「阴阳鱼图」,其实已经背离了「太极图」的本名。本质属性丢了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

三点申明第一

需要事先申明三点,锁锁袋口:第一点,无关假想。第二点,无关哲学。第三点,无关时间。这样应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。
第一点「无关假想」强调的,主要是与宗教的不同。
因为宗教有「彼岸」、「过去世」,「今生」和「来世」的说法。尤其「彼岸」,是气势恢宏的空中楼阁,美轮美奂。但是这些都停留在想象之中。
本人的这些概念,不是想当然。
第二点「无关哲学」在意的,核心是与教育的差别。
因为教育里面的哲学,是日本人翻译的名词,本来就不明不白。已知的哲学,大体分两部分。一部分借用科学,这是素材。另一部分提出观点,这是主张。重点是主张。哲学从来都是带招牌的,或者打上主义的旗帜,或者烙印改革的标签。几乎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。
本人的这些观点,避哲学而远之。
第三点「无关时间」顾虑的,自然是对未来的理解。
因为这里有「未来」一词,就理所当然的认为「未来」属于时间,人之常情。但是《易经》理论里面,世俗的「时间」概念并没有一席之地。「时间」不过是对「变动」的一种降维的表达。
《易经》之所以不说时间,是因为在主体的理论框架之中,没有时间存在的余地。「爻」的变动虽然为人创造了弥足珍贵的「时间」。但是仅限于人。对于「天地」,对于「易」,毫无意义,也并不存在。

天尊地卑·爻的影响六十

爻的影响六十

「爻」在「卦」中,意味着「爻」的变动,本质上就是「卦」的变动。「爻」会引起局部的质变,局部的质变会直接导致整体性质的改变。这就是「变动」。有「变」有「动」。
「爻」在「卦」中,意味着世俗的「出生」只是表象。个体与主体的关系,并不是此个体与彼个体的「生」与「被生」的关系,以及这种关系的巨量同类项。这些东西掩盖了幕后的真相,即所有的个体,都只是整体的一个自主活动项。个体并不真的独立,整体也并非一团散沙。
最后,「爻」的影响天翻地覆。
「爻」的所在地,不是「六爻」,而是「三极」。「爻」是「三极」某个「极」的深层结构。由于「爻」被「极」潜藏,无法在「三极」里面露面,只能借助「六爻」予以展现,所以现世界只能是「道」的世界,呈现为「六爻」。但是,这只是表象。
真相是现世界所有的一切,都只是真实存在的一半。一方面,与「现世界」对应的「彼世界」,与「现世界」镜像,只是没有「变动」,表现为稳定态。所以《道德经》称之为「恒」。
另一方面,「彼世界」与「现世界」共同构成「太极」。唯一的区别,就是「现世界」持续演绎,从「道」继「善」成「性」。而「彼世界」安之若素,也可以对应表达为从「恒」继「义」成「彖」,怎么区分无所谓,反正都是稳定态。
「现世界」从一开始,就告别了「彼世界」的稳定源头,孤独上路,独步前行,走向「彼世界」的对立面。一旦走到尽头,「现世界」与「彼世界」会因为阴阳相反而阴阳相吸,瞬间完成合体,成为一个与变动前的属性、势能截然相反的新存在。同时整个「本世界」也同步完成一次整体的属性互易。
「现世界」到「本世界」的区别到底有多大?已知的人体细胞约有40万亿—60万亿个,细胞的平均直径在5—200微米之间。1微米的长度是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。假设人体中出现了一个「变动」的细胞,这个「变动」的成份占整个人体的比例,或可以作为「爻」占「卦」的比例的参考。
「爻」在「卦」中微不足道,但对「卦」的影响不可小觑。在理论上,这个特定的变动,会直接影响局部的性质逆反,同时全体的性质也随之变易。天翻地覆,一发不可收。
如果「爻」的产生是「生」,那么「死生之说」的「原始反终」就应该包含「爻」的变动。也就是说,「爻」的变动,与「原始」和「反终」同步。又因为先仰后俯,先观天后察地,也同时与「生」和「死」同步。
所以,爻「变」是「生」,由此实现「爻」和「卦」变动的同步启动,配合无间。爻「静」是「死」,由此「爻」和「卦」最终的结果相同,步调一致。
总而言之,「爻」与「卦」包括「极」,内外协作,在「易」的界面,完成了「死生之道」的演绎。通过「爻」,「易」与「生」完美契合,难分彼此。
以此礼拜天地,揖让人生。

天尊地卑·爻在卦中五十九

爻在卦中五十九

「爻」实际上特指「柔」、「刚」底层的那一个元素,只有这一个元素是货真价实的「变化」。「阳」变「阴」,「阴」化「阳」。前者是「进」,后者为「退」。
「极」的情况,则是一个「阳」或者「阴」,变成了一个新生的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没有「四象」,没有内在结构,也没有「爻」,因为都在内部,都在幕后,一切都看不见。
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情况,是同时发生的,本质上也是同一件事情。如果用语言来表达,应该怎样说?不需要考虑时代背景,就是现代,如果用区区几个或者十几个字来予以描述,很可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其次,「爻」与「卦」的联系匪夷所思。
我们说,「爻」是新生的「得」。当然应该是「卦」的「得」。《系辞》说成「生」。是不是就像「人」怀孕生育,新的生命脱离母体的「生」?
实际情况当然不可能这样。这就是《系辞》的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,有故意误导的倾向,其事实根据之所在。因为,「太极」也是「极」,只是内部结构存在两分。相对于「极」而言,并没有所谓的「两仪」,也没有一分为二的「生」。现实可见的,只是「太极」的属性发生了反转,变成了一个新的,相反的属性。
也就是说,「爻」是不是一个脱离了「卦」,分裂且独立出来的存在,成为解读这个问题的焦点。
按照「生」的通俗理解,「爻」只有与母体分离,独立出来,成为一个新的主体,才符合普遍流行的观点,即与「人」的出生相类似。
但是按照《易经》的结构原理,则「爻」仅仅只是幕后的原理性的内在动力,与外在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像动力车那样,内部驱动是一回事,轮子滚动又是另一回事。二者互为表里。内外互相成就。
因此,或者「生」这个概念的适用是一个错误,或者「人」的出生是一个假象,《系辞》「是生两仪」的表达,势难两全。也就是说,如果肉体并非「人」的真相,则一切皆有可能成立。
再次,「爻」的「变动」独一无二。
「爻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,这是铁的事实,毋庸置疑。不能因为在「极」和「卦」的世界,「爻」不可见,就否定这个事实。因为「极」的世界和「卦」的世界,不属于「爻」的世界。哪怕它们之间存在全息复刻的关系。
但是,「爻」的世界,却一定是「卦」的世界。换句话说就是,「卦」分成「三极」,可以看成是一个理论的想象中的辅助线,并不真实存在。同时,「爻」是这个「卦」的任意一个非常微小的局部改变,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发生了异化,这就是「爻」变动的真相。
「爻」在「卦」中,但又不显现于「卦」中,因为理论上「爻」是内部作用力,潜藏在主体的结构之下。而在形式上,「爻」如此细微,以至于不可能被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