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易有太极第八

「易有太极」第八

「易有太极」的含义,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首先,「太极」是「易」之一。但是「易」不限于「太极」,而且主要是别的类型。「太极」只是其中的偶然因素。
其次,「太极」不排除是「三极」的一个组成部分。「易」指称复杂,包罗万象。既可以表达「元素」,也可以表达「极」,当然也可以表达「三极」,甚至「二极」。
再次,「太极」的「太」同「大」,说的是一个相对非常大的结构体。
最后,「太极」的核心是「极」。俗话说「无所不用其极」。可见「极」的基本含义是「极限」。《易经》里的「极」,也特指组成「易」的基本单元,只能是「极」。不能小于「极」。
结论:
首先,「太极」同「三极」的「极」,性质与地位完全一样。是由「易」或者「简」这两个基本元素表达的存在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「阳」或者「阴」。
其次,同「极」一样,「太极」所在,应该同样是一个「三极」的环境。「太极」是某个「三极」的一部分。
再次,「太极」的内部结构,是二极的组合体,即「四象」。具体分四种:「阴」、「阳」、「柔」、「刚」。「善」的「迭用柔刚」,自然产生「同性相斥」:「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」。
在「道」的统一战线,还会出现「义」的分解式表达:「分阴分阳」。「易」、「简」,被表达为二极的「阳」和「阴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太极人极第七

「太极」、「人极」第七

「彼界」不显于世,凸显了「以人为本」的过度渲染,以及人盲目的自大张狂。作易者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,所以整个《易经》很少直接讨论「人」。
所谓「贵贱位矣」,表面上说的是「天地」的符号排列结果,骨子里是在为「人」创造活动空间。因为除了「易简之道」,其它所有的「道」,都没有「人」存在的空间。
「幽明之道」、「死生之道」、「鬼神之道」,是与「易简之道」并驾齐驱的「天地之道」。共性是都缺乏对「人」的「道」,也就是无从表达「二极」、「三极」这些「位」。
「位」是实用主义的。是为了形成足够的空间区位,以便割裂出一个部分,成为「人」的专属领域。这就是「人极」。《易经》有意无意的忽略「二极」,恨不得从「二极」直接跳跃到「三极」。以至于后人根本不知道「二极」为何物,不知道「义」和「善」的区别,不知道《易经》的根基就是「柔刚者,立本者也」。
「人极」与「太极」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。理论上,《易经》提出所有的「三极」之中,都有三分之一是「人」的专属领域。而真实的情况,是「易有太极」,非常偶然,几乎没有确定性。实际上仅仅是在「太极」之内,「人极」才有立足的机会。
总之,「三极」、「人极」以及「人」,都是「太极」之内的话题。离开了「太极」,有「易简」,而不一定有「人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彼界伴生第六

彼界伴生第六

「彼界」是与现世界伴生的、不动的另一半世界。这自然会牵涉到《太极图》。有一个说法,叫「世传一半」,意思说《太极图》这个世界只得到一半,还有一半没有传承下来。
流行的阴阳鱼的「太极图」,有两个特色。一个特色,是阴阳都在动,此消彼长。这其实表达的是现世界。现世界是一个阳消阴长的世界,直到阳归零、阴独尊,这波演绎才最终结束,完成使命。
另一个特色,流行的「太极图」阴阳各半,平衡如一。这骨子里是一种想象,并非真实存在。身在现世界,任何人都难逃「逝者如斯夫」的命运。真相是阴吞噬阳,直到结束。
以上两个特色,都在告诉我们,阴阳鱼图不是适格的《太极图》,它无法表达「太极」的真实结构。真正的《太极图》应该还有另一半,就是纯阳无阴,不动如山的「彼界」。
「彼界」与现世界的完美契合,才是完整的、真实的「太极」世界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「本世界」。「本世界」是「彼界」与现世界的组合体。而现世界,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变动的,阴阳逆转、真正运动的世界。
也就是说,阴阳的变动,或者说「爻」的演绎,只是整个世界的二分之一。这是相对于完整的「太极」世界而言的。相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,则「爻」就是现世界。在这个意义上,流行的「太极图」,可以说是「爻」世界的表达图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生命复刻第五

生命复刻第五

「彼界」在「极」内,或者说「爻」在「极」内,「两仪」在「太极」之内,都是理论描述,并不可见。历史上人们费尽心力寻找「太极」,在故纸堆里找,在《太极图》里找,在「八卦」里找,在「六爻」里找,在「太虚」里找,在「六极」里找,真真假假,虚实莫辨。
因为并不是先有一个这样的「极」,或者「太极」,或者「人极」,或者其它的什么极,在那里等着「裂变」、等着「生两仪」。没有这样的奇迹。
一方面,无论「两仪」还是「爻」,都不是「极」或者「三极」这个世界原本的东西。而是从「三极」世界一个微不足道的间隙里面,无中生有冒出来的。一个新生命,从哪儿冒出来,哪儿就是「太极」。作易者只能说「易有太极」:知道「有」,但不知道哪儿「有」。
「极」的内部结构无关宏旨。所有的「极」都自然有自己的内部结构。但是不能动不动就「裂变」,动不动就「生两仪」。那样一来,整个世界一锅粥,全乱了套。
另一方面,「三极」里面时不时有一个地方,偶然两个相同的元素聚集到一起,这就是「善」,就会「裂变」。派生新生命。
相对于原始世界,新生命并不真的是无中生有的新东西,而是旧世界的复刻,或者叫缩小版的再现。从「太极」到「两仪」再到「爻」,一个符号就可以贯穿始终,都是「一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理论局限第四

理论局限第四

「彼界」之所以能够取「三极」而代之,能称名「本世界」而未显丝毫逊色,主要取决于骨子里彼此完全相同,一脉相承的「恒定」。
之所以选择「恒定」这个词,一方面是为了与《道德经》的「恒道」衔接。另一方面,也是出于对「爻」之外的所有的「易」的元素,包括但不限于「彼界」、「极」、「三极」、「太极」等等,也许可以上溯无穷,对所有元素的一个共有特征,予以统一表达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都是「极」的内部结构,这些东西本身是不可能显现出来的。外面可以看到的仅仅只有「极」。哪怕变动了,看到的是变动后的「极」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应该都是「生」出来的东西。与本体不是同一个层面,明显有相互承继关系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都不可能脱离「极」以及「三极」而独立存在。「生」不管内部还是外部,都缺乏足够的动力来源和充分的理论支撑。
以上表述与《易经》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的总纲,矛盾显而易见,且无法调和。
这是因为,以上表述拘泥于事情的一个方面,而忽略了另一面。「理论」是为了描述客观存在及其演绎而做的设定。当我们看到「理论」与实践出现矛盾的时候,其实是「理论」的表述作用出现了局限,亟需拓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