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感而遂通三十九

《系辞》只字不提「爻」的阴阳属性,事出有因。《系辞》关于「爻」的介绍十分矛盾,一边显得紧迫,急于说清楚;一边吞吞吐吐,欲说还休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三章的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」和《系辞·下》第三章的「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。」上下两篇都在说「爻」,不仅内容类似,位置也差不多。这不是巧合。作易者需要通过「变」,疏通「易」与「神」的联系。
联想到「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」可知《系辞》早就将「神」与「变」缠绕在一起。绕得有点远,但缠得非常紧。
在此同时,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和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的两种表达,同样将「爻」和「道」牢牢捆绑。结合「阴阳之胃神」,「道」、「爻」、「神」三者合一,昭然若揭。
因此,《易经》关于「神」与「易」的结合,进展有目共睹。在这个基础上,作易者连接「明」与「易」的努力,更为执着。
c、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说:「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……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」
这是全新的话题。继上篇第一章的「天下之理」,《系辞》再次提「数」,称名「天地之数」。目标明确,就是不满足「神」的现状,寻求突破,再创新高。
同样包括两个方面。一方面,强调「神」的世界与「数」理密切相关。「天地之数」是一个可运转的结构。「数」既可以「成」变化,又可以「行」鬼神。前者说结构,后者是内核。
这里的「成」与「行」,可以有两种理解,一种是「变化」自成,「鬼神」自行。另一种则特指「数」的运行,说「数」有这样的作用,能成就这样的结果。
与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」一脉相承,「天地之数」应该可以通过「位」,实现「变化之道」,发挥「鬼神之道」。骨子里这是在重申「易」与「神」的同一性。例如:
d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章「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﹖……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」
直截了当地说,「易」是「至神」。同样是两个形态:一个结构,「寂然不动」。说的是「卦」或者「物」的载体,在「现世界」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稳定态。
另一个内核,「感而遂通」。不动如山的外壳里面,有灵魂。所以可以「感」,一「感」然后就「通」了。非常神奇,也非常神秘。
这里特别提到了「速度」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一个不动,速度几乎为零。另一个「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」,无视距离。有没有量子运动的感觉?所以「神」。
另一方面,指出「道」、「神」、「徳」、「行」是沟通渠道。
作易者对这个沟通渠道的评价之高,令人震撼。「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」,与谁「酬酢」?结合「佑神」可知,至少是堪比「神」一样的存在,比如「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