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易」、「生」相关三十七

《系辞》在介绍「易」、「明」、「生」、「神」的同时,以「易」为核心,处心积虑让四者融为一体。受客观因素的限制,这样的协调,在「生」、「神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。在「明」的方面却收效甚微。
1、「易」、「生」相关。
「生之胃易」和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,这两段话能够顺畅地说出来,就是了不起的成就。《易经》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,也得到了丰盈的回报。
a、《系辞·上》第五章「生生之谓易」。
帛书的文字是「生之胃易」,这句话出于人为的嵌入,作易者加在「乾坤」二卦之前,意在引领出「易」与「生」的牵连。
「生生」与「生」,哪个更好?「生生不息」是一个成语,说的是持续相连的「生」,好像很正统的样子。其实,「易」仅限于「一」,唯一的「一」,这个「一」,是从「极」里面「生」出来的。这就是所谓的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。「生生」是泛指,无从表达「仪」的「是生」。
b、《系辞·上》第六章「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」
「乾」本来就「大」,「坤」本来就「广」,与生俱来,所以用「生」来表达,无可厚非。但是此生非彼生,胎里带来的与自己「生」下来的,非常接近却并不相同。其间的区别,是比喻与事实的距离。
也就是说,「乾」含有「大」的特征,「坤」含有「广」的特征,这种「生」并非出生,而是借用,说二者的关系如同胎生。
c、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「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」
《系辞》以此锁定「易」与「生」的不可分。但是只有「生两仪」真的具有「生」的本义,包含从世俗的「出生」到「生长」的全部经历。
后面的一系列的「生」,皆形是而神不是。其中到「八卦」止仅仅是「生长」,也就是「发展壮大」。「八卦」之后则是「衍生」,也就是前后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「发生」。
d、《系辞·下》第一章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。
这是从「生」的角度,来说明为什么「易」与「生」存在相关性。是「生之谓易」的倒述。
所谓「天地之大德」,说的是「天地」运行所「得」到的东西。也就是「死生之道」里面的「生」。也就是说,由「天地」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「卦」,是「生」的一种表现形式,或者说载体。
「卦」这个载体的运行过程,就是「生」的演绎过程。
e、《系辞·下》第十二章「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」
因为主题是「爻」,所以去「生」已经很远了,整个下篇没有再重复「生之胃易」的话题。只是在结尾的时候,回顾了涉及「衍生」的一些内容,以资呼应。体现了《系辞》对「生」这个话题,以及「生」与「易」的关系的念念不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