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幽明」所在的「卦」的性质,内在决定因素是什么?《系辞》介绍了三种:「俯仰」、「出入」、「外内」。总之以「卦」为主体,卦内「幽」,卦外「明」。
于是,「卦」的内部就呈现出一个流动的过程:自下而上,性质由黑变白,由幽变明,由暗变光。
由此可知,「幽明之道」虽然与「位」无关,却同样与元素的属性脱不了干系。同「易简」或者「阴阳」就是元素一样,「幽明」既是元素的属性,同时也是元素本身。
在「幽明之道」的背景下,基本元素或者说文明代码,就是「幽」和「明」。以「明」为主,「幽」是附从,是「明」力有不逮情况下的程度差。也就是说,没有一丝「明」是彻底的「幽」,此后逐步加强,越来越「明」,直至无「幽」。
2、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」。
同理,「死生之道」,简称「生」。
同理,「死生之道」的元素,就是「死」和「生」。其中「生」是主体,「死」是附从,是「生」的基础上的程度递减,直至没有了一丝「生」的气息,彻底的「死」。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。
「原始反终」在其间的意义,还是锁定所讨论的背景是「卦」。也就是一个已经大成的世界,可以展现为「六爻」的生命主体。
3、「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」。
「鬼神之道」,简称「神」。元素同样是「鬼」和「神」。以「神」为主,「鬼」为附从。「鬼」是「神」的退化,「神」是「鬼」的进变。其间同样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。
「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」说的是什么,历来是有争议的。传统的说法,确定「六画卦」的初爻为「精气」,上爻为「游魂」。这个理解脱离了《易经》的范畴,属于《周易》。
实际上,背景仍然锁定在「俯仰」之间,也就是「卦」的主体范围之内。「神」这个特殊的元素,对于整个世界,赋予了自己独到的鲜明特色。值得特别的关注。
在「神」的世界,存在叫「物」。「物」之外的东西,统称为「变」。也就是说,对「物」之外,很难找到一个适合的词语来予以表达,只能说物在变。变成物的属性慢慢减少,直至不存。由物变成不是物。
在这个世界,之所以将属性或者说元素,称之为「鬼神」,选择两个在世俗看来含义十分接近的概念,而不是象「易简」、「幽明」、「死生」那样,选择两个反义词。是因为在这个世界,对「物」之外的存在,真的不好称名。所以在用「神」称名「物」之后,只能选择类似的「鬼」来称名「变」,勉强但聊胜于无。
值得警醒的是,「鬼神」也有相对性。我们之所以认为二者类似,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是「虚」。以我们「易简」世界的目光来看,二者都不「实」,所以我们本能的会认为二者接近,不那么相对。
换句话说就是,「神」的世界没有「实」,都是「虚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