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说「易与天地准」。一方面说明,「易」与「天地」不是一回事。这一点很重要。表明「易简」与「天地」应该不属于同一个体系。「天地之数」与「天下之理」应该是有区别的。
另一方面,「易」与「天地」类似,也就是「准」。哪儿「准」?天尊地卑「准」。「位」决定属性「准」。
「准」有什么用?答案「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」补充是「弥」,编织是「纶」。等于在说,「天地之道」不完善,有缺陷。由于「易与天地准」,所以能拾遗补缺。
这句话很微妙。因果倒置了。
「天地之道」不可能不完善。大可不必杞人忧天。不完善的其实是「易」。因为「易」是「准」,不是「同」。与「天地」有差异。也就是与「天地之道」有差异。
将「天地」与「天地之道」相提并论,也是「准」。因为「天地」与「天地之道」的关系,与「三极」与「三极之道」的关系,骨子里一样,不仅仅「准」,而且「同」。
所以,实际上不完善的是「易」。「易」只是「天地之道」的一部分,所以是「弥纶」的作用。既然「易」只是部分,那剩下的「天地之道」,是何方神圣?
《系辞》说的就是这个话题。包括三大块:
1、「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是故知幽明之故」。
这说的是「幽明之道」。简称「明」。
这个表达,模仿「易简之道」,简称「易」。
也就是说,「易简之道」、「幽明之道」、以及下面的「死生之道」、「鬼神之道」,四者相加,合起来应该是完整的「天地之道」。
同理,「易」、「明」、「生」和「神」四者,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世界。
《系辞》的介绍,借「卦」说「质」。其中的「俯仰」,是对「卦」的观察,「仰」看「天」,是「天极」。「俯」看「地」,是「地极」。所谓「幽明之故」,明说「幽明」的原因,实说「幽明」之所在。「天极」进入「明」,「地极」进入「幽」。
这里暗藏了两个重要的信息。一个信息,「幽明」与「卦」的关系,是「俯仰」。直白来说,应该是「出入」。也就是《系辞·下》第八章的「其出入以度外内,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」的「外内」。
这个「忧患与故」与前面的「幽明之故」,应该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达,因为「幽」所以「忧」,唯有「明」方能「无忧」。
换句话说,整个「卦」都是「内」,都是「幽」,也都是「忧」。离开这个「卦」就是「外」,就是「明」,就是「无忧」。
所描述的情形,从「地极」而「入」,从「天极」而「出」,进入的是幽,出来的是明。
另一个信息,「幽明」是「卦」的性质,但是与「极」或者「位」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《易经》的「卦」,其属性的确定取决于两个要素:一是元素,二是位。元素指每一个「极」上的元素的属性。位则见于《系辞·下》第四章的介绍:「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」;「阳卦奇,阴卦耦」。《系辞》认为,「位」和「卦」的属性,确定原则是相同的:奇阳偶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