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三极」德行三十四

丁,易险简阻。
「乾健坤顺」,是「三极」的整体印象。由此深入,从整体到局部,是解剖。但是,「德行恒易以知险」和「德行恒简以知阻」,是「无理手」。
因为从「恒易」到「险」,从「恒简」到「阻」,几乎没有区别。不可能同时抵达两个不一样的彼岸:「健」与「顺」。即使用「知」来强行连接,企图用人的认知来绑定「卦」与元素「易简」的内在关系。就是:我说不通,但你可以想通。但是强扭的瓜不甜。这是一方面。
另一方面,「德行」二字出现在这里,是精心的安排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的「显道神德行」,「道」、「神」并列,都是元素。只不过「道」静态,「神」动态。以此相对。
「徳」与「行」是不是类似的关系?二者的含义分别而且相对?见仁见智,争论不休。
「德行」二字之所以需要解释,根子在《系辞·上》的结尾:「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」一般理解为一个词组,含义相当于人的品行。但是「成之」如此重大,仅仅用品行支撑,令人难以置信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四章说:「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。其故何也﹖阳卦奇,阴卦耦。其德行何也﹖」为解释「德行」提供素材。「故」与「德行」并举,也认为「德行」是一个词组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十二章的开头,如假包换,《系辞》自带的后缀解释,重点在「德行」二字。
首先,「德行」内外有别。
整个三极的属性「徳」,是各个元素之间的中和、平衡的结果,是这个「卦」得之于所有的「极」的综合。
「徳」在整个「三极」里面,相对稳定。「行」与之相反,在各个「极」之间,按照「卑高以陈」的次序,不停的运行。
其次,「德行」取决于极。
「徳」得之于三个「极」的平衡,相当于「卦」的「重心」。《系辞·下》第四章的「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;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」说的就是「重心」。
「行」本来就是一个个「极」在运行,由于存在从低到高的次序,所以「行」是一个阶段性的属性。阶段不同,「极」不同,属性不同。
再次,「德行」行而不辍。
「徳」虽然稳定,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的受到所在的「极」属性的加持,当然有此起彼伏的波动。
「行」虽然因「极」而异,但是,也会受制于「徳」的束缚,不能过分挑战它的宏观调控。
最后,「德行」因知而异。
「乾险坤阻」的结果是怎么得来的?是「知」出来的。这个「知」用心良苦,用意精妙。
「乾」卦的「徳」是「至健」,而每个「极」是「恒易」。两相比较,感觉「行」会如何?当然是一往无前,气势冲天。
「坤」卦的「徳」是「至顺」,而「极」是「恒简」,两相比较,感觉「行」会如何?当然是迎刃而解,冰雪消融。
所谓「知险」,知道如何征服「险」。所谓「知阻」,知道如何洞穿「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