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神道设教」五十五
《彖》辞说:「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」这句话大有深意。「神」、「道」之所以成为「教」,一方面是因为本身有传达知识的便利。另一方面,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天下「服」,而是为了天下「信」,天下「知」。
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与「阴阳之胃神」,或者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,是两个十分经典的例子,可以用来深度揭示元素的动静两种状态的本质区别。
一方面,元素静态的典型代表是「一阴一阳」。有各种可能的解读:一个阴或一个阳,一个阴和一个阳,一于阴或一于阳,一于阴和一于阳。原义是一个阴或一个阳。
《系辞》说,「易」演绎到最后,整个世界安静下来,且呈现出只有一个单一元素的结果,这就是「道」。就是所谓的「易有太极」。也就是「人」生活在其中的现世界。
说「易」或者「太极」或者现世界是「一」。也是一种场合说法。因为只有这一个现世界,我们觉得它是实体,所以它是「一」。也就是说,「一」是什么样子,其实是天生的。
「得一」的说法同样讨巧。因为现世界是「一」,也就是「爻」是「一」。虽然心知肚明,「爻」是生出来的,但是因为只有这一个「一」,当然不能说生,只能说「易有太极」。
所以,就现世界而言,「道」是静态的「一」。流行的称名也是「阳」,实际上应该称名「易」。就易理而言,「道」是静下来的一个「阴」或者一个「阳」。本质上同样是一个「简」或者一个「易」。
「阴阳之胃神」与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,多一个或者少一个「不测」,影响并不大,只要明确「阴阳」特指动态就足够了。只是这个动态,不仅仅指元素的动,还包括元素属性由此及彼的变。更主要也更本质的指向,是后者。
《系辞》专门创造出「变动」这个词来描述「爻」,意思是说,「爻」的「阴阳」变化,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渡。
站在「极」的立场,当然是「裂变」在先。本质上,「极」的内部构成由「善」裂变成一个阴或者一个阳。形式上,「极」的属性由「刚」或者「柔」,变成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内因决定外因。先本质裂变,后属性过渡。
站在「爻」的立场,则没有「裂变」。只有底层的「爻」,属性由此及彼的过渡。只「变」不「动」。但是推而广之,视界扩大到「极」到「卦」,则是动。二者同时属性变化。「变」在先,然后「动」。本质「变」,形式「动」。内在「变」,外在「动」。
「阴阳」由此及彼的过渡,《易经》叫「变动」,并且称名「神」。「道」与「神」的主要区别,在于「道」是相对于「极」而言的,也就是相对于旧世界或者说元世界而言的。「神」则是相对于「爻」、主要是结果而言的,也就是相对于新世界或者说现世界而言的。
总之,「道」是形式,有可见的「生」与「被生」。而「神」是本质,全程潜动,只有能量,没有躯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