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方物五十四
寅、「爻」:
「爻」分狭义和广义两种,也可以表达为专有意义和拓展意义的区分。
狭义的或者说专有意义的「爻」,特指前面说的、那个动态的「极」里面的底层的存在。
广义的或者说拓展意义的「爻」,指的是「六虚」的所有元素,不论是否真正的动态。
卯、「等」:
「等」同「类」与「群」,也有「级」的意思。这里主要是类。「爻」有类别不言而喻。比如阴阳属性,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可谓天然自带类别,就是爻有雌雄,物分乾坤。
这里刻意用「等」来表达类似「类」、「群」的意思,是区别对待。关于「爻」,用「等」更容易联想到相关的「等级」。《周易》就一头扎进了这个陷阱。「爻位论」是不折不扣的误入歧途。
另外,「类」与「群」以及「等」同义,不妨碍「爻」与「方」与「物」的区分。实际上,这种区分,更多的是视角的不同而导致的感知上的差异。
辰、「物」:
「物」是「爻」的另一个称名,本质是一样的。主要的区别,凡称「物」,就必然不是只有一种,「物」天生自带类别差。换句话说,「物」是对不同类别的存在的合称。
而「爻」则是无差别的统一称名。也就是说,「爻」是全部,是整体,必然包含「物」。但不能反过来,称「物」为「爻」。因为「物」是局部,是内容,是细节。
在更广泛的视角,「爻」应该是唯一的。比如整个的世界,理论上就是一个「爻」。而这个世界的全部组成内容的集合,全部都是「物」。
巳、「杂」:
进展到这里,「杂」的含义应该不言自明。因为「物相杂」是实情,有目共睹,就是诸多物种混杂在一起的样子。
「六爻相杂」与「周流六虚」是显见的冲突。前者混乱而后者有序。所以「六爻」的「杂」并非混乱。而是说真正的「爻」与借用称名的「爻」混杂在一起,看起来不分彼此,混淆了骨子里的原则区别。「爻」是真正的主角,是这个世界演绎的动力源。其余的不过是假借「爻」的名头,跟着「爻」打秋风,当拉拉队而已。
午、「文」:
「在天成象,,在地成形」就是「文」。一幅杂乱无章的立体画。随视界的变化无限大,或者无限小。无穷无尽。
所以「文」不仅仅描述「物」,也可以描述「卦」,描述「爻」,甚至整个世界。例如「天下之文」。
这些后缀解释各有所向。共同的目标是怎样合理的解读「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。同时也人为的淡化「神无方而易无体」的命题。
「神无方而易无体」凭借「神」与「易」的强对比,确立了「方」与「体」的对应。这种对应关系,与「方」与「物」的对应基本相同,但更加凸显了「虚」、「实」之分。
也就是说,一系列的后缀解释,虽然不会让人误以为「方」和「物」是一回事。但是其间的区别势必有所模糊。至少留下了这样的影响:「方」与「物」存在共性,没有本质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