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要贞一四十八
「天地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」是结语,语重心长。「天地之动」可以说是《系辞》罕见的表达方式,因为所说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事实,主要是一种愿景或者情绪的表达。
天地不动,动的是「人极」或「人」。前面做了许多的铺垫,最后来说愿景与情绪,顺水推舟。一方面,「动」同步。「爻」动则「三极」动,「三极」动就是「太极」动。一脉相承,全息相关。
另一方面,「动」相对。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,是「人极」与「人」的视角。站在「太极」的立场、「三极」的立场,则只有「天」、「地」这两个元素,在这个意义上,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。
「夫」也突兀。前面没有这样的语气助词,只在这里强调。强调所有的努力,《易经》的愿景,《系辞》的原理,《说卦》的传承,作易者的情绪,目标同一:得「一」。
搞清楚这里的「一」是什么意思,显得格外重要。首先,「贞夫一」的「一」是归一。所有的场景,所有的阶段,所有的动态,「天地之动」予以高度概括。这本身是归一。
其次,「天地之动」所表达的,是宏观的、包罗整个世界的变化,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,归一。因为「易有太极」,随后怎样千变万化,什么四象八卦,都只有一个结果,「生」,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。所「生」的就是「一」。始于一,终于一,前因后果,通通归一。
再次,「天地之动」反衬的,是「人」的动,或者说「人极」的动态。作为「一」的内部结构,「人」或者「人极」,一方面受制于「—」,行为并不自主。另一方面,即使是自主的努力,目标唯一,就是得一。
其四,「天地之动」所建立的背景,还包括事态发展的既定及不可逆转。或者追求到一,或者运行到一。《系辞·下》第五章说「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」,任「人」万千选择,结果并无二致,都是归一。
最后,「天地之动」背景下的「人」,相对的状态就是「静」。也就是说,「人」的「静」,可以沟通「天地之动」,可以实现与「易」的同一。
「人」动,则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。「天」、「地」动,「人」会是一个什么样子?「天地之动」不光是说说而已,也不仅仅是一个想象。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设定。
在「天地之动」的情境下,「时间」没有存在的意义,「空间」没有稳定性。此时的存在,仅仅是整体的「大一」或者说「太极」。内部的一切,包括「三极」及其演绎,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片段、一个过程、一个细节,而且被忽略、被同化,没有单独存在或者表达的价值和可能性。
在「天地之动」的情境下,「人」如果仍然存在,在哪儿呢?在不可知的背景之中,与整体融合。所谓「贞夫一者也」,真正描绘的,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: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人」浑然一体,彼此不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