效法万物四十五
第二个方面,效法万物。
「曲成万物而不遗。」的「曲」,惟妙惟肖。主语是「易」,也就是「一」。正因为是「一」,所以用「曲」来描述「一」组合成万物的样子。真实的情况,当然是裂变的结果。但是「曲」不说裂变,而说「卷」,是完全不同的场景。「一」卷成万物,是一个全新的诠释。
这涉及「一」与万物的关系。因为「一」首先是「太极」,也就是「大一」,「大一」的裂变,才有了的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。然后,又有了吉凶、大业。也就是人的生活。
有人问,从「太极」到「八卦」,具体的发展情形如何。问的其实也是「大一」与万物的关系。
首先,「大一」表面上离开了原来的「三极」。也就是说,「大一」本身,才是「生」出来的存在。
其次,「大一」此后的「生」,不过是自身的「生长」。也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「裂变」。「裂变」并非主体的分离,而是主体的内部结构的分裂、成长。
再次,「大一」的「生长」,是自体的长大,表现为空间的扩大和质量的增加。而「大一」内部的裂变,则表现为整体数量的剧增和局部量变引起的质变。
换句话说,无论理论上「太极」变成了「四象」还是「八卦」,都只是对「大一」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进程的描述,无关「大一」这个整体的基本形态由「一」而「曲」。
其中的「裂变」过程,应该是提问者最关心的内容。实际上,从「仪」到「象」再到「卦」,都是内部的生长阶段,过程看不见,细节不可知。
也就是说,《系辞》介绍的是单纯的理论。就像现代的细胞分裂理论一样,与「太极」的「生」的进程非常相似,同样是纯理论,不借助科学仪器就不可能观察得到。
历史上,关于从单极到二极,再到三极的进程,有各种各样的图示表达,提问者关心的是每一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方法。这是传统图示所无法展现的。
实际上,「裂变」的本质,并不是一个单极,可以无中生有的成为二极。传统的解释违背常理,所以不能成立。一个单极要变成二极,需要这个单极内部提供足以裂变的能量。
换句话说,单极裂变是有前提条件的,就是这个单极的内部结构,必须是「善」,也就是「刚」或者「柔」。静态的单极是无法实现裂变的,也就是不能「生」。
内部结构「善」的单极,自然会裂变。这个单极如果属性「阳」,就完全符合了《系辞》所说的「太极」的称名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「太极」,也就是「大一」。「一」是不是「大」,不看体积,而是看内部结构,看这个内部结构能不能「生」。能「生」就「大」,不能「生」就不是「大」。
《系辞》为了预防后人误解「生」的真实内涵,所以另外做了这样的说明:「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」以此阐述「裂变」的每一个步骤。由单极到二极再三极,逐步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