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生」并非「成」二二
总之,「人的理论」始点「受精卵」,过程「裂变」;而「人的出生」始点「男女构精」,过程「生育」。二者风马牛不相及。
再次,「生」与人的来历无关,只是一个表象的程序。
「人的出生」之所以是表象,是因为「出生」是外在的形式,「成」才是内在的因素。世俗将「出生」理解为「生」,与《易经》将「成」解读为「生」,其间有本质区别。
交配、受孕与「出生」,都是形式,是以结果论的产物。比如在非人体孕育的情况下,交配、受孕与出生就不再是必需的过程。可以用别的方法代替。
「道」、「善」、「性」的「生命三部曲」,受精卵、裂变与「成人」,是对人的演绎的本质表达,不能用别的方法置换。这是形式与本质的差别。
《系辞》在表达「死生之道」的时候,说世俗的说法是「死生之说」。其中主要的着眼点,一部分就来自于「人的出生」只是「成人」的形式或者表象。无关本质。
还有一部分因素,是「死」这个概念,世俗的解读同样是表象的。与「人的出生」并不等同《易经》的「生」一样,世俗的「死」也并不能等同《易经》的「死」。
《易经》同样借用世俗的「死」来表达「死生之道」的「死」。现世世俗的「死」,说的是人生命终结。但是在「死生之道」里面,这样的「死」并不意味着生命终结,仅仅只是人的部分动态属性的泯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