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相对第三
关于「彼岸」,佛经没有具体的指称,只能依赖想象,有点「空」无所依。「彼界」不同,处处显露出这种相对性。
「彼界」相对于「极」。仅限于「极」内,就像「爻」仅限于「极」内,因为内部结构不可能大于结构,一切限定在「天地之间」的范围内。人身上的肉长到身体之外去,那就不叫肉了,叫器官移植手术。人也不可能跑出「天地之间」,跑到天地之外。
之所以称「彼界」为「本世界」。一方面基于「共性」。「极」对于「三极」的代表性,「彼界」对于「极」的代表性。还有「三极」对于源头的「太极」的代表性,本质上它们都是「一」。这是《易经》就是「一经」的事实依据之所在。
另一方面基于相互影响力。「爻」变动完成的辐射效应,最先导致与「彼界」融合,「极」稳定且属性逆反。同时同步出现「三极」的属性逆反。最后波及「太极」,属性同样逆反。有点像连锁反应。现世界的演绎,是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,影响由此扩张,就像宇宙大爆炸。
「彼界」又叫「本世界」,是用「彼界」代替「三极」。真正的「本世界」当然应该是「三极」。但是却很难建立「三极」与「爻」的联系通道。所以只能放弃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借助「极」与「三极」的共性,取「三极」而代之,自封「本世界」,才能沟通并表达「爻」、「彼界」与「极」的演绎与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