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三极」本义二十八

「三极」本义二十八

《系辞》并没有直接说「天地」的属性是什么。「天尊地卑」不意味着定义「天地」的属性。「贵贱位矣」并不是随便说说的,真的是「位」在决定「尊卑」。既然「尊卑」取决于「位」,那么「尊卑」也就当然不是「天地」的自有品质,而是外力附加。
外力附加的对象,可以是元素,比如「天地」,当然也可以是「三极」,比如「乾坤」二卦,同时还可以是中间的过渡,也就是「二极」或者说「四象」。是三者俱备,还是只择其一,《系辞》没有明说。但是另外介绍有一个「卑高以陈」的方法,这个方法是用来决定「位」的。
既然「陈」,应该排除元素作为对象。因为单极没有办法「陈」,一个巴掌拍不响。「陈」意味着有很多的层次。比如不限于「三极」。
总之,所谓「尊卑」的属性,恰恰说的不是「元素」的属性。换句话说,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尊卑」,不应该是属性的表达,而可能是其它的描述,比如位置。所以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尊卑」与「卑高以陈」的卑高并列,第一层含义就是说「尊卑」与「卑高」一样,都是位置的上下。
之所以用「尊」来区分「卑」,除了相同点,当然也有不同点。而且重点在于不同点。于是第二层含义就是位置上下决定了贵贱。其实这就是「贵贱位矣」的本义。「贵贱位矣」的翻译就应该是:贵贱取决于它们所在的位置。
这样一来,关于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的意思,就有必要重新审视。最适当的翻译应该是:「天」在上「地」在下,所以「乾坤」这两个卦的属性就被定下来了。
内在的深层逻辑是这样的:「尊卑」本义是「位」,而「贵贱位矣」,也就是「位」决定「贵贱」,所以「尊卑」相当于「贵贱」。即可以表达现代词义上的「尊卑」。
「天地」是因为实际位置的上下排列关系,而决定了各自的贵贱。给人的印象就是,处于上位的贵,处于下位的贱。《周易》的「爻位论」就是照搬了这个说法。但是适用的对象却是「六画卦」,由此走向歧途。
《系辞》一开头就推出「乾坤」,其实是突兀的。不得已而为之。因为要强调「三极」,即「以三为极」的宏观调控。所以只能抢在「卑高以陈」之前,先介绍「卦」。潜在的用意是说:「卑高以陈」的方法,是对应前面的内容而言的。超过这个限制范围的扩大解释,《系辞》不保证正确率。
「以三为极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。《系辞》接下来的讨论区间「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」不逾越这个原则。《系辞》的所有内容,包括「六爻」的出现,都以「三极」为前提。重要的「为卦配象」,遵守的是「极其数」的「三极」原则。而「爻」不能脱离「三极」而孤立存在,更是一个涉及本源的基本设定。

天尊地卑·「仪」的真相二十七

「仪」的真相二十七

关于「爻」的演绎,《系辞》说:「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」这说的就是裂变之后的一个阴,或者一个阳的「爻」。
「爻」是对「太极」的「道」。随后的成长历程是:由单极发展为「二极」,最终成「三极」。
历史上由于过于推崇和执着于「道」,于是就难以解透: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的「一阴一阳」,其实说的是「爻」。所谓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」这个「变」是「极」的裂变。
「爻」与「仪」的区别,给人的感觉,主要集中在:「爻」强调只有一个元素,「一阴一阳」是一个阴或者一个阳。而「仪」却明确表述为「两仪」,不排除含有两个元素并驾齐驱的诱导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,是作易者有意为之。
「两仪」真的是两个「仪」并举?原文不但没有这层意思,反而明面上已经公开,「两仪」只是「仪」的一种说法。近于称名,但并不锁定必须是「两仪」:两个「仪」。
承下同。这样来解读「两仪」,借鉴的是其后的「四象」的用法。此处「两仪」的表达,与「四象」的表达毫无二致。「四象生八卦」的「四象」虽然是泛指,但具体到所说的「极」,还是一个特定的「四象」在「生八卦」。至少并不是四个「象」都同时「生八卦」。
同理,「两仪生四象」的「两仪」,说的并不是两个「仪」都同时「生四象」,而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「仪」。
「仪」和「爻」这种感觉上的差别,来源于二者的背景设置不同。作易者为之设定了带有认知陷阱的环境背景,直接给读者造成误导。
隐藏很深的一个提示,「仪」是从诸多背景中特别选出来的。只是这个背景不在介绍的范围。或者故意隐去,不引人关注。而「爻」是特定环境的产物。随机,无穷无尽。
之所以隐去背景,是因为「被选中」的「仪」,只能来自「人极」。而「人极」本身的属性,阴阳各半,不阴不阳,亦阴亦阳。这与「太极」、「两仪」各自鲜明的属性,并不协调,甚至有矛盾。
也就是说,一方面「人极」是「天极」、「地极」斗争的中间地带,属性亦然。但是这个道理却只能藏在作易者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另一方面,「仪」只能来自「刚」,属性「阳」。而且这个道理还是只能藏在作易者的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二者的所谓「矛盾」,看起来有点天生应该如此的味道。同样与「太极」来自「三极」的道理一样,只能藏在作易者的心底,不足为外人道。
正因为如此,「仪」的定性,与「道」的设立,比较适当的处理方法,就是摆在不同的地方,设置不同的背景,遵循不同的轨迹,给予不同的表达。
时至今日,我们确有必要搞清楚这些潜藏的知识。还原「易」的本来面目。掌握「仪」和「爻」的内在动力。

天尊地卑·「太极」来历二十六

「太极」来历二十六
一切以「人」为核心,是元点。既是始点,也是终点。离开了「人」,《易经》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「三极」的根本特点,是三个极的鼎足而立,其中两个极属性相对,一个极属性浑和。又以这个「浑和」为基点、为重点、为焦点。因为所「浑和」的,正是另外两个极的各自属性。
以「易简」为例。「易」属性「阳」,「简」属性「阴」。所以就得到:「天极」属性阳,「地极」属性阴,「人极」顺理成章阴阳各半,不阴不阳,亦阴亦阳。
在「易简」组合体的「三极」里面,有所谓「天道」、「地道」、「人道」,或者「天才」、「地才」、「人才」的说法。不要因为所说的这些东西,看起来与「极」长得一个样,就误以为仅仅是改了称名,东西还是同一个东西。
其实不然,「三才」的存在,只发生在后「三极」阶段,也就是以「爻」的动态为前提。「三才」是「三极」的动态,也是「三极」的细化。二者的区别,以「爻」动为分野。「三极」不限于爻动,「三才」仅限于爻动。
「三极」因动态而表达为「六爻」。具体来说就是:「极」是两个元素的组合体,即内部结构是一个「象」。这个「象」因动态而开始裂变。一分为二。这就是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
《易经》以人的「参与」为大前提。在理论上只选择一个动态的「极」,作为存在的载体。这就是「易」。这就是《系辞》为什么说「易有太极」。
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。「仪」也是一种「爻」。只不过由于「爻」依托「三极」的背景,而「仪」则以「太极」为始发地,所以就掩盖了「太极」的来历,进而模糊了「太极」的本来面目。
当然,这不是说「太极」没有「三极」的背景,而是《易经》基于「人」的参与,而有意忽略了这一点。也就是人为回避了「太极」本身的诸多特殊限制。
不是所有的「爻」都有资格称「太极」。而是只有符合条件的「爻」,才是「太极」。这个条件主要有三点:
第一点,「太极」是该「三极」之中唯一动态的「极」。
现实中「三极」的动态是不确定的,一方面不限于一个极动,另一方面,也不一定是「人极」动。但是,「太极」只关注「人极」,不涉及其余。
第二点,「太极」的属性为「阳」。
理论上「极」的属性有阴有阳,但是「太极」是「易」,也就是仅限于「阳」。
第三点,「太极」的内在结构的「象」,是「极阳」。因为只有「极阳」才是阳的「叠用」,也才能裂变成两个一模一样的「仪」。「两仪」骨子里就是两个「阳」的元素,「仪」是其中之一。也是「阳」。
「太极」之后,「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所表达的后续演绎。表面上看起来,与「爻」的演绎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天尊地卑·「天地」全息二十五

「天地」全息二十五
另一方面,在超过两个「位」的情况下,即使「卑高以陈」遵循「卑高」或者「高卑」的固定次序,结果依然不确定。任意两个「位」,哪个「卑」哪个「高」不确定。也就是说,「卑高以陈」即使有规律,这个规律并不取决于「高卑」或者上下,而是另有所本。
第二点,「尊卑」是相对的。
「卑高以陈」这种两个「位」的上下随机,并不是真的没有规律可循,而是「奇数位」和「偶数位」的交替呈现。这是「易二进制」数的奇偶规律。
《系辞》借来数的奇偶规律,与「位」的卑高规则捆绑或者说联系起来,锁定「奇数位」为阳,也就是「尊」的属性,「偶数位」为阴,也就是「卑」的属性。
由此可知,「位」的阴阳或者说「卑高」,与元素「天地」的阴阳或者「尊卑」,是两个不同的体系。前者是结构的属性,后者是元素的属性。
「天尊地卑」的说法,很容易混淆两种体系之间的差别。误解的后果非常严重,也非常顽固。千万年来,许多人都以为「天尊地卑」是元素的固有属性。很难理解这个定性,其实只是它们各自的现实位置的反映。
「现世界」的元素、「天地」的尊卑,与「乾坤定矣」的关系,并不是简单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。并不真的是由元素「天地」的「卑高」,来决定「乾坤」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,是不是承载了元素与三极的关系?如果有承载,其表达的逻辑何在?或者说,从元素到三极,「尊卑」是怎样的一种催化剂,是怎样起作用的?
也可以从这样一个切入口来进入这个问题: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天地」,真的既可以表达现实的「天」和「地」,同时又可以表达元素吗?
答案很简单。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天地」,是《易经》的「全息理论」的典型代表。而「乾坤」则实实在在就是两个「卦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符号的时候,它含有易二进制「数」的属性,是最抽象的「一般等价物」。也就是最基本的「元素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三极的时候,它是「乾坤」这两个卦。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「天地」指称「二极」的前例。也许有,也可以有,比如原始的「阴阳」,也就是二极的「易简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实物的时候,它是头上的天,脚下的地。
沿这三条线辐射出去,「天地」的「全息」映照,可以是我们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任意一个东西。
也就是说,当我们说元素的属性的时候,我们所说的,其实是万事万物的最根本规则。其中包括「尊卑」,但不限于「尊卑」。包括「卑高」,但不限于「卑高」。
一个底线,是「天地」所有的这些属性,都完全适用「陈」的方法和「位」的规则。也就是可以组合成「三极」,产生「人」。

这是元点。

天尊地卑·「高低」相对二十四

「高低」相对二十四
另一方面,「高低」的相对性,从根本上反映了元素属性的复杂性。
如前所述,「高低」仅仅关乎「位」,那么,「高低」是否与「天地」的属性无关?结论不能下得太早了。
《系辞》起头的「天尊地卑」,其中的「尊卑」二字,与「卑高以陈」的「卑高」二字,以「卑」为纽带,彼此沟通,搭建起《易经》从元素到三极的建筑蓝图。
「卑高」的主要指向是「位」,主要含义是「上下」,这个结论明确无疑,因而有锁定含义的效果。也就是说,在指称对象仅仅是「位」的情况下,「卑」本义「低」,反义「高」。但是,离开这样的背景,就没有了这层限制。在不仅仅指称「位」的其它场合,「卑」的意思不限于「低」。
「尊卑」的对应物,与「卑高」不同。「尊卑」真正在介绍「天地」的属性,而「卑高」并非描述属性,而是提供一种排列顺序或者说方法。正因为如此,两处共通的这个「卑」字,才显得格外醒目。
「卑」在位置方面含义「低」或者「下」。在属性方面,虽然仍然含有「低」或者「下」的意思,也就是包含有位置方面的属性在内。但是,不限于这一个方面。所以《系辞》选择「尊」与之对应。明示「卑」的主要含义不在位置方面,而在贵贱程度方面。
《系辞》将「尊卑」与「卑高」并列。最直观的效果,提示了两点。
第一点,「尊卑」来自「卑高」。
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。就是「天尊地卑」与「天卑地尊」是相对的,取决于「天地」的位置孰高孰低。因此「贵贱位矣」,不仅仅在落实「卑高以陈」,同时也是在「尊卑」与「贵贱」之间画等号,为「尊卑」与「位」牵线搭桥。
放大观察,将「尊卑」来自「卑高」的方法普遍化,得到的就是「数理」,也就是「易二进制」数的结构规则。这是「易」与「数」的核心联系之所在。「易源于数」不仅仅包括原始代码的相同,还包括基本规则的相同。
因此,现世界的「天尊地卑」,包括组成现世界的元素属性上的「天尊地卑」,都来源于「天地」二者在组合体之中的客观位置。
「四象」两个「位」,可以「卑高以陈」,也可以「高卑以陈」,都是「贵贱位矣」。《系辞》的原文,「尊卑」与「卑高」,「卑高」与「贵贱」对应。其中的两个「卑高」,都是错位的。而「尊卑」与「贵贱」则是正应,就是内在逻辑次序一致。「卑高」相反。
这当然是有意为之的。因为「天尊地卑」与「贵贱位矣」,前者说的是客观事实,后者说的是普遍规律,都是确定的,当然应该正应。而「卑高以陈」是方法,不是结果,是不确定的。一方面,可能出现「高卑」的陈列,与「尊卑」、「贵贱」正应。也有可能出现「卑高」的陈列,与「尊卑」、「贵贱」次序相反。这都属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