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易实简虚三十一

易实简虚三十一

易实简虚是一种「场合」理论,只在特定的场合,或者范围有效。超过这个场合或者范围,不仅能否成立存疑,甚至背「道」而驰。例如,后来有一个「阴实阳虚」的说法,也头头是「道」。二者相悖,却都能自圆其说。
关于「易简」的属性,《系辞》除了第一章照易数画瓢,画了一个「易新简功」之外。唯恐读者过于执着,所以闭口不再提「属性」,包括与之相关的内容。如下所见:
甲、《系辞·上》第五章「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。」
乙、《系辞·上》第六章「夫干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」
丙、《系辞·下》第六章「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」
丁、《系辞·下》第十二章「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」
以上四段话,甲含「易实简虚」。乙说「易大简广」。丙为「易阳简阴」。丁则「易险简阻」。但是,《系辞》始终与「乾坤」二卦捆绑,并没有单独谈及「易简」的性质。
《系辞》显然有一条看不见的「底线」:坚持在一个前提之下来讨论「易简」,也就是始终限定在「三极」这个主体框架之内。
值得注意的是,乙所说的「乾」静专动直,「坤」静合动开,都是同时在展开动静两个方面。言下之意,排除了元素本身有「动静」的特征。或者换句话说就是,「动静」是一种运动方式,与性质无关。
因此,《系辞》不仅没有在第一章之后,再单独介绍「易简」的属性,甚至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上,也非常拘谨,从中得以窥知的关于「易简」属性的结论,微乎其微。
甲,易实简虚。
帛书《系辞》是「生之胃易,成马之谓干,效法之谓坤。」单独的一个「生」字,较之今本,更明确深入地揭示了「易」动态的本质。而「成象」则是动态最直观的显示。所以,由「易」组成的「乾」,最贴近本质。
「效法」历来被认定为「简」的根本属性。应该主要得之于「效法之谓坤」。如其说「坤」效法「乾」,还不如说「简」效法「易」。因为元素的效法,才是可以实践的客观实际,而前者未必。历史上有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的说法,就很难解释清楚,其中「效法」的具体方法。
「简」之于「易」,是真的「效法」。易「一」是一个数,简「– –」则并非两个「一」,而是效法两个「一」的两个位。「简」仅仅在「占位」,这才是不折不扣的「效法」。
乙,易大简广。
《系辞》裹挟「卦」来谈元素,由此可见一斑。「大」见之于「静专动直」。「广」见之于「静合动开」。真的不适合放在「乾坤」二卦来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