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易」的称名三十

「易」的称名三十

《易经》被认为是孔子编纂《六经》才有的称名,把《易经》与《周易》看成一回事,混为一谈。这当然是攀扯。如同其它《六经》,以及《佛经》一样,《易》就是「易」,才是称名。《经》说的是文本,也就是文字载体。
《易经》是关于「易」的书。「易」是称名,久已有之。比如「太卜掌三易」的历史记录。夏朝的「连山」,商朝的「归藏」,以及《周易》,都是「易」。
「易」的分类,应该是两部分,「易理」是核心,占据主导和主要的地位。而符号与卜辞则是理论的实践,所以是后续和次要的部分。如果择其要者为《易经》,必首当《系辞》。这是《易经》的精髓和主体之所在。
「易」直接涵盖「易简」及其演绎,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简称。这与现代的简称或者缩略词,有原则的区别。也就是说,用「易」表达《易经》,能够做到基本知识点的全覆盖。
首先,「一」是「易」符号的统一代表。
为什么一个「易」,可以代表「易」和「简」两个元素?或者换一个说法,为什么符号「一」能够以一代二,同时代表符号「一」和符号「二」?
现代二进制,用「2」表达符号「1」和「0」的组合体。现代十进制,用「10」代表从「0」到「9」的十个数的组合体。这被判断是符合逻辑的表达。至少科学的结论如此。
中国古代,用一个「一」来表达「一」和「二」这两个代码的组合体。当然也可以称之为「易数」。《系辞》的自称,是「天地之数」,或者「天下之理」。前者是从一到十的局部,后者是数的全部。
由此可见,现代的知识与古代的表达,其实沿用的是同一个模式,两相比较,并不违和。
其次,「一」是「易」演绎的集中表达。
因为是符号,所以自然包括数的演绎规则和易的演绎规则两个方面。由此可知,「易」是存在与法则,天然二位一体的先天之物。
「易数」的演绎规则实际上只有一条,「逢二进一」。真正高度契合这个规则的,并不是现代「二进制」,而是源自远古的「易数」。
按照这样的规则,现代二进制用「1」和「0」作为代码,本身就不符合「二进制」的唯一规则。尤其是其中的「0」,显得师出无名,难以立足。
「易数」才是「逢二进一」规则的铁杆拥趸。无论是代码与演绎,完全一致,绝无偏差。而「易」的演绎规则,《系辞》堂而皇之的申明,是模仿「易数」。
再次,「一」是「易」原理的高度概括。
符号「一」实数,符号「二」占位。这是二者与生俱来的易数特征,或者说根本属性。
反映在易理方面,《系辞》表述为「易」新「简」功。翻译过来就是:「易」有实体,「简」为空间。并加以延伸:前者可以因「得」而成长,后者可以因「业」而扩张。
换句话说就是:「易」实「简」虚。这是《系辞》的基本设定。
因为「易实简虚」,所以「一」是存在,「二」是辅助。所以「一」或者说「易」才是主体,足以代表「易简」及其演绎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