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高低」结构二十三

「高低」结构二十三
「贵贱位矣」的要害,是「位」来自于「贵贱」,也就是来自于「高低」。相当于说,「高低」就是「位」,「位」就是「贵贱」,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达。内容完全一样。
从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到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」,虽然只有十六个字,但是一连推出了十二个截然不同的重要概念。依次分别是:「天」、「尊」、「地」、「卑」、「乾」、「坤」、「定」、「卑」(因相同不计数)、「高」、「陈」、「贵」、「贱」、「位」。从中不难看出:「卑」的位置特殊,重复出现对于锁定内涵,作用十分明显,无可替代。
「卑」与「高」的硬性捆绑,确定了「卑」必须有「低」的含义,而且还应该是基本的或者说主要的含义。也就是说,《系辞》明确了「尊卑」的内涵之一,是「高低」。其特殊作用主要有两点:
一方面,「高低」的确定性,核心价值在于反映了「易」的结构原理。
「高低」的确定,以及与「贵贱位矣」的联系,并不是说「天」就必然「高」,「地」就必然「低」,《系辞》的意思不是这样的。与之恰恰相反,《系辞》说:客观存在的现状,是「天」在上,「地」在下,所以决定了「乾坤」的关系。
理所当然,现状如此,并不等于只能如此。也就是说,也可以有「天」在下,「地」在上的情况。那样当然不可能还是「乾坤定矣」,也许是「坤乾定矣」,也未尝可知。
总之「尊卑」的结果,来自于「高低」的排列方式。「高」才能「尊」,「低」就是「卑」。所有的结构,都是由「天地」按照「高低」的位置组合出来的。这是关键。
所以,「乾坤」之所以「定」,是由「天地」按照「高低」的方法,组合的结果。而不是说「天地」的属性可以决定「乾坤」。这是本末倒置。
已知「乾坤」是「三极」,也就是三个元素的组合体。「卑高以陈」顿时就英雄有用武之地,得以大展拳脚。于是就有了「天」、「地」这两个元素的各种花样组合,于是就有了「八卦」,或者说物质的表达式。
如果有人追根求源,非要问「八卦」是怎么来的,「卑高以陈」可以作为标准答案之一。前置条件二,一有「天」、「地」两个元素,二有三个「位」。然后遵守「卑高以陈」的方式,或者说结构来组合,结果必然得到八个「卦」。
有「三极」当然也有「二极」。「天尊地卑」决定「乾坤」,其间省去了一个环节。就是元素先组合成「二极」,然后由「二极」组合成「三极」,承上启下的一个中间过渡。
作为开头,忽略这个过渡,直达结果,是正常的表达。同时,由于「二极」并不能以实物的形态正常显示,也就是人不可知、不可见,所以忽略,亦无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