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卑」的自释二十一

「卑」的自释二十一

二、「天地」的内涵属性

「天尊地卑」的落脚点,是「天地」的属性。
「古之遗言」或者说《系辞》,一开头就单刀直入「天地」的属性。如此迫不及待,是为了尽快进入《易经》的主题,让「天地」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巨大作用得到发挥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「符号」的传承价值。
「天地」作为符号的基本属性,是在「天地」的三个指称对象之中,有选择地侧重「数理」或者说「符号」,以此为核心聚焦,凝练并放大「天地」这两个概念的普适价值。
这样一来,一下子就将「天地」从具象的指称,以及符号或者说代码的作用之中,超脱出来,跃升到统辖且核心的至高位置。一举摆脱了环境局限的困窘。
因此,就字面意义来说,「天尊地卑」中的「天地」这两个概念是开放的。而「尊卑」不然。「尊卑」是内敛的。只能从符号出发,再辐射其它。无法从现实的「天地」,凭空想象到「天地」如何去「尊卑」。二者相去甚远,几乎风马牛不相及。
所以这四个字的组合,本身就是极为精妙的归纳,或者叫收束。两两相望,一下子从三个主要的指称,收缩到两个基本的属性。哪怕对这两个基本的属性究竟是什么意思,还是一头雾水。
一直到现在,「尊卑」到底是什么意思,未必已经搞清楚了。主流的理解,是「高贵」与「卑贱」。
也有的投机取巧,直接套用「阴阳」、「柔刚」的概念,例如《周易正义》的说法:「若天之不尊,降在滞溺;地之不卑,进在刚盛,则乾坤之体,何由定矣?」
也有的以位置来定性,将「尊卑」等同于「上下」。因为不论如何解读,都必须与紧承其后的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」捆绑。同一个「卑」字挨在一起,前后截然不同总是说不过去的。
「卑高以陈」的「卑高」,意思非常单一,只有「低高」这么一个适合的解释。甚至可以看出,「卑高」在这里的运用,应该是作易者故意的安排,本身是一个明显的后缀自带解释:用「高」做反义词来反衬「卑」的概念,用后一个「卑」来锁定前一个「卑」的定义范围。
反过来说,既然需要后缀自带解释,既然需要外力锁定内涵,也足以说明「尊卑」的含义并不单一,应该同样是开放的、散射的,同样需要内敛。
也就是说,「卑」的两次快速闪现,《系辞》意在披露,「尊卑」、包括「卑」的内涵,同主角「天地」一样,可能有多重含义:比如高低、贵贱、增减、疏敛,以及实虚、有无、光暗等等。
但在此同时,「尊卑」的定义范围,又是围绕「高低」为核心来发散的。万变莫离其宗。《系辞》十分明确的、没有歧义的,只有「高低」这层意思。
1、「天地」的属性受制于「位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