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高低」概念二十二

「高低」概念二十二
很难用「本质」属性这样的定位来诠释「高低」的含义。很难说得清楚,「天地」或者说《易经》的传承代码,究竟有没有「本质属性」,有什么「本质属性」。因为所谓的「属性」,只是人为的分析,来自外在的赋予,而非存在本身。
换句话说,仅仅是因为「存在」,也就是「天地」,表现出了「高低」的特征,所以我们得出「天地」有「高低」的属性。所以是先有这样的「存在」,然后才有理论的分析。而不是相反。
而「天地」之所以表现出「高低」的属性,同样还是出于「人」的「观察」。因为「人」存在的基本条件,是「三极」。而「三极」并非元素本身,而是元素的组合。
作为一个组合体,存在的客观条件有两个,一是以资组合的元素。二是元素组合的结构,或者说组合的方法。
「古之遗言」说,这个结构是「高低」。完整的说法是「卑高以陈」。就是一个元素在高位,另一个元素在低位。二者相对落差,依次重叠,这就是「天地」的结构模式。
由此可见,如其说「天地」的属性是「高低」,还不如说「三极」的属性是「高低」。是因为「三极」需要这样的位置结构,所以「天地」才有了这样的属性原则。
也就是说,所谓「高低」属性,只是「三极」状态下的「天地」的基本属性。
如果进一步深究,单一元素的「天地」的属性是什么?甚至有没有属性?虽然时机未到,但是可以肯定,高低不是「高低」。这个题目可以到需要的时候再讨论。
所以,《易经》一开头的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,就不能简单的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。比如我以前的文章说的是:
平时我们将「天地」、「乾坤」混为一谈,可是这句话里面不行,这里面存在大小的区别,存在构成元素与组织结构的差异。其中的「天地」以其有序的排列,或者说以其「尊卑」的本质特征,「定」住了我们所在的这个「乾坤」。
现在再看,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,并非是用属性特征来「定」乾坤,而是用「天地」为元素,用「尊卑」做排序,来组合乾坤。
也就是说,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所说的,形式上是从元素直接升级到三极,骨子里是从元素组合扩展到结果。关键在于,「尊卑」在某个层面,并非仅仅在说「天地」的属性,甚至重点并不在此,而在于表达「位」的结构方式。
两种解读之间差别巨大,天尊地卑,鸿泥之别。「高低」不是元素的基本属性,而是元素的组合方式。前者属于元素,是「天地」自己附带的。而后者属于形式,比如「二极」、「三极」,包括「乾坤」。形式与元素是并列的东西,二者缺一不可。就像列车与轨道,没有谁高谁低,孰重孰轻的分别。
这样一来,「贵贱位矣」的说法,就顺理成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