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太极」之「道」第十
另一方面,「易」和「太极」的层次性,集中体现在「易」的全息属性上。
一般属种概念的层次性,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特征。
正,指的是属种关系的延展性。属种的层次,在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上延伸。
反,指的是属种关系的差异性。属与种不同框,不包括整体与局部的关系。例如人体与组成人体的细胞,就不是属种关系。
「极」是存在的最基本单元。「太极」具有「极」的一般属性,所以是独立、完整的生命体,本质上不可分。《系辞》说「同性相斥」形成「分」,说明:
一方面,「太极」是「极」发生了变动。
「极」的内部结构出现「同性」,呈不稳定状态,成为「太极」。《系辞》的表述是「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」。「刚柔」都是同性。动静几率一样,「善」与「义」各半,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两分。
另一方面,「太极」需要「道」。
「道」是「现世」存在的前提,是虚拟的。从「太极」到「仪」,再从「仪」到「三极」,最后设定「人极」,产生「爻」。这些演绎既有延展性,也有差异性,有属种关系特征;「易」与「太极」,「三极」与「人极」,「极」与「爻」,以及「太极」与「现世」,又具有「整体」与「局部」的特征。
「道」的两端,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,既非一般的属种关系,也不是通常的「整体」与「局部」关系。而是「易」在不同层次的演绎。
「太极」之「易」十一
其三,「太极」就是「易」。
首先,「太极」是「易」存在的前提。
「易」或者说「易简之道」,是《易经》的核心知识,建立在「太极」的前提下。没有「太极」,就没有「人」,「易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意义。
作为「太极」的本世界,本身就是「易」的世界。其中「人」所在的「现世」,则是「易」基本的演绎场所。这种演绎,包括但不限于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。循环往复,乃至无穷。
其次,「太极」展现了「易」的「变易」。
「极」有变动,就是「现世」。以此捆绑「彼界」,成就「太极」。
「太极」一半稳定,一半变动;「彼界」稳定,「现世」变动,彼此交融。其中,任意一个成份的「变动」,都有同等成份的「稳定」与之伴生。
「变动」的内容,由伴生对象的同类,变为异性,从而实现「异性相吸」、「阴阳协调」。每一组伴生体,都最终走向「稳定」,直到全局「稳定」,「殊途而同归」。
再次,「太极」代表了「易」的「全息原理」。
「太极」的「是生两仪」,其实说的就是「太极」分裂成两个「易」。接下来一系列的「生」,都是「易」的演绎。
我们说「仪」与「爻」本质相同,基于二者都是「易」。我们说「是生两仪」与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等值,也基于二者都是「易」。
「太极」之「明」十二
「太极」理论,形式上是对「太极」的解析,骨子里其实是以「人」的视角来看「太极」。出发点不同,视界也不同。在「人极」的视界,「太极」理论浓缩为「易简之道」。
同样的,在「二极」的视界,「太极」理论自然与「幽明之道」产生交集。
「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」并不局限于「卦」,也不局限于「天」、「地」二极。此外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:「幽明之道」只有「幽」、「明」二极。不像「卦」,没有所谓的第三极「人极」。
不考虑「人极」的来历,也不拘泥于「三极」的三个「位」。一方面,「三极」的结构,并不能脱离「二极」而独立存在。就像「八卦」离不开「四象」。先有「刚柔相摩」,后有「八卦相荡」。「刚柔相摩」是前提,「八卦相荡」是结果。
另一方面,世界的结构并非仅限于「三极」。除了「三极」,「单极」与「二极」当然也能够自成一界。
「易有太极」的「易」和「太极」,比较单纯,超脱于所有的不相干因素。比如它们是不是某一个整体的局部,这里忽略不计。换句话说就是,「易」和「太极」,都可以看成独立的一方世界。
「二极」的世界,在属性为「幽」与「明」的情况下,「彼界」是「明」,「现世」即「幽」。或者说「现世」是「明」向「幽」的变动。
「太极」之「生」十三
在「循环」的视界,「太极」理论等值于「死生之道」。以前说过,《系辞》关于「死生之道」,说法相对简单。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」寥寥十个字,说透了「死生之道」与「太极」的内在联系。
首先,「太极」来自「生」。
「是生两仪」不是「太极」左右「两仪」,而是「两仪」确立「太极」。称名「太极」是因为「生」;能「生」方有「太极」。
其次,「太极」有始终。
「卦」的始终,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。可以代表「太极」。「太极」始于「生」,也终于「死」。「现世」因变动而存在,也因不动而消失。
再次,「太极」是流程。
「太极」是一个「变动」的过程。从「刚柔相摩」起步,到「阴阳相得」结束,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,是「现世」。
「现世」的属性,由同于「彼界」起步,到与「彼界」逆反。全部的演绎,就是「现世」的存在。
「死生之道」的演绎,是「死」、「生」两个代码的此消彼长。一个独立的空间,只有「死」、「生」两个元素。「死」的份额越多,「生」的份额自然越少。反之亦然。「原始」从「死」起步,走向「生」,直到都是「生」,「返终」。
「太极」的演绎,由于「人」的参与,多了第三极。分成「天」、「人」、「地」三部分。「人」视「现世」为「天地之间」的大舞台。
「太极」之「神」十四
在「虚实」的视界,「太极」理论,可以有效沟通「鬼神之道」。《系辞》说「鬼神」,相对小心,十分慎重。
「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」核心思想有三:
一是指出「鬼神」真的存在。所以用了「情状」这个词。有模有样。与「死生之说」的说法形成反差。
二是不掩饰「鬼神之道」与「易简之道」的区别。明示「鬼神之道」只有「二极」:「物」和「物」的「变」。
三是突出「鬼神之道」没有「易简之道」的实体。「鬼神」或是「气」,或是「魂」。「鬼神之道」没有「实」。
「精气」、「游魂」指什么,共性何在,区别几何?过去只能靠猜。谨慎且精明的人,将这段话与前面的「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」挂钩,认为二者还是指称「天」、「地」二极。比如《周易》,就直接说「精气」指初爻,「游魂」指六爻。
此一时也,彼一时也。重点在「物」与「变」。习惯上,《系辞》有专门的后缀解释。《系辞下·第十章》:「爻有等,故曰物。」说「物」就是「爻」,「易」、「简」都可以是「物」。将「鬼神之道」拉到了「易简之道」的运行轨道。
「变」是「同」的对立。《系辞上·第十章》说「是以动者尚其变」。第十一章说「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」。动态是「变」,全都一样的「变」是「同」。
「太极」之理十五
「精气为物」概括了「易简」在「鬼神之道」的表达。「爻」无论「易」、「简」,都是「精气」,即「虚」。
「游魂为变」,「易简之道」的归宿是「魂」,即「灵魂」。「鬼神之道」认为这才是「实」,也就是「神」。
由此可见,「易简之道」只传达了「鬼神之道」的「虚」,忽略了「实」。「太极」虽然栖身于「易简之道」,但与「易简之道」有不同的「虚实」观。「太极」的「现世」、「彼界」共生,虚实相对。
「太极」整体在变动,但是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。一半恒定地稳固,另一半持续进行性质的逆反。原理是:组成「太极」的「刚」,即两个「阳」、「一一」,同性相斥。后一个「一」变动,在「光速」这个大背景的衬托下,缓慢但是不停地改变,最终变成「二」。内部的结构,由二极的「刚」,变成二极的「阴」。外部所见,则是「太极」由「阳」变成了「阴」。
「太极」是真理。是不同于宗教、哲学和所有学说的真知识。是《易经》的精华。是人类的行动指南。是人的终极希望与目标。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。
按《道德经》的说法,则是「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」这是因为,只看到现世,正处在由「阳」向「阴」的转变之中,所以满世界都是二极的「阴」包裹「阳」、吞噬「阳」,最终主宰一切。
「太极」之时十六
现世的「中气以为和」,在此消彼长的冲突、对抗中,之所以能够呈现「和」,也就是和平共处的状态,是因为这只是一次割裂、一个暂停的表象。就像视频的截图,是临时截取的一个瞬间。
「和」是现世得以存在的基础。这个割裂的、暂停的表象一旦不再显现,比如与「光速」同步,并不停留,那么,就不可能有现世,同样也没有「人」。
以「人」的视角,既看不到冲突,也看不到「和」。看到的只是生活的「时间」流逝。这是因为「同频」。「人」的变动频率,虽然不与「光速」的背景同频,但是却与环境的变化,也就是「时间」同频。于是才有了「生命」。借助「人」的智慧,同时也有了「历史」。
「现世」是与「彼界」撕裂开来的。「人」生活在「现世」。所以,「人」当然也是撕裂的产物。「现世」的动荡不安,对应「彼界」的稳定如山。同样的,「人」生活在「时间」。对应的另一半,理论上应该不存在「时间」的流逝,也没有环境的变化。
有人觉得「灵魂」也许是「超光速」的存在。比如「量子」的瞬间同步,流行的解释说这意味着超高速。按照「太极理论」,「超光速」并不契合「现世」与「彼界」的运行状态。动和不动才是一对矛盾共同体。
「人」作为现世的一份子,在「光速」的背景下,蜗牛一样蠕动,毫不自觉,内心却有追逐和超越「光速」的梦想。
「乾坤」之道十七
「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」,「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」。「天地」与「乾坤」可以自由置换。说明「乾坤」二卦地位特殊,有与「天地」两个元素差不多的功能。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与「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」,都在说「生」。但层次分明。「乾道」、「坤道」,是「乾坤」的主宰地位在「现世」的代表。
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进入「道」的轨道,条件是动。「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」,「极」内部出现「善」、「刚柔」,就是动态。
「乾道」、「坤道」的「乾」、「坤」,是「六爻」。代表「男」的「艮」卦,是「三极」,符号「一二二」、「阳阴阴」;代表「女」的「兑」卦,是「三极」,符号「二一一」、「阴阳阳」。
「三极」可以表达为全静态的「六爻」。「艮」卦「二一一二一二」、「阴阳阳阴阳阴」;「兑」卦「一二二一二一」、「阳阴阴阳阴阳」。
全静态的「艮兑」二卦,本卦是「乾坤」二卦的「天极静」。即天极「义」,人极、地极「善」。「六爻」分别是:「乾」卦「二一一一一一」、「阴阳阳阳阳阳」;「乾」卦「一二二二二二」、「阳阴阴阴阴阴」。
「乾道成男」指「乾」卦的人极、地极动,得到静态的「艮」卦;「坤道成女」指「坤」卦的人极、地极动,得到静态的「兑」卦。
人的理论十八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,可以翻译为:「乾」、「坤」二卦人极和地极动,分别得到人的「男」和「女」。「人」是「乾」、「坤」二卦的人极和地极联动的结果。
关于人的理论,「乾道坤道」的说法出人意料,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。因为生活所传达的事实,人是由父母生出来的,人通过生育来繁衍。
「乾道坤道」关于人的理论,核心内容有四:
一是正确理解「乾」、「坤」二卦。
有一种非常自然的解读,「乾坤」等于「父母」,来自于《说卦》第十章:「乾,天也,故称乎父。坤,地也,故称乎母。震一索而得男,故谓之长男。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之长女。坎再索而得男,故谓之中男。离再索而得女,故谓之中女。艮三索而得男,故谓之少男。兑三索而得女,故谓之少女。」
以上罗列了「乾坤」二卦所有的变动结果。其中「坤」地极动为「震」,「乾」地极动为「巽」;「乾」人极动为「坎」,「坤」人极动为「离」;「乾」人极、地极联动为「艮」,「坤」人极、地极联动为「兑」。
二是限制解读「卦」的概念。
《说卦》上述内容,不仅再现了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,而且囊括了「乾坤」二卦与所有代表「人」的卦的内在联系。
其中所有代表「人」的「卦」,都是静态的「三极」。这变相说明,「卦」的变动,也就是「六爻」,最终目的就是成为静态的「三极」。
「成」、「生」之别十九
三是深刻认知「生」的内涵。
《易经》关于「人」来自「乾坤」二卦的「天极静」,即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的人的理论,与「人」出生的现实情形,矛盾显而易见。
将「乾坤」二卦解读为父母,是不是就能调和上述矛盾?一方面,「乾坤」的象征物包罗万象。「乾坤」二卦固然可以代表「父母」。但是,这只是其中之一,绝非必然。
另一方面,《易经》关于「人的理论」,不说「生」而说「成」。「成之者性也」的「成」。说明「成」与「生」不是同一的概念,是有一定区别的。
《系辞》与《说卦》所表达的,超越了父母子女「人的出生」关系,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。自然生育,诚然是「成」的方式之一。但是,「乾道坤道」是「道」关于「现世」成就「未来」的本质表达。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论。或者说「乾道坤道」是「成」的本质表达,「人的出生」仅仅是「成」的现世场景。「乾道坤道」或者说「人的理论」是种,「人的出生」是属。前者包容后者,但后者不能表达或者代表前者。
参照《金刚经》「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」的说法。「现世」的「生」五花八门,并不只有「人的出生」。「本世界」的「成」属于更高的层次。
「成之者性也」,并不是说「成」来自「性」,而是说「成」的结果就是「性」。「道」的目标,就是「成」为「卦」,「卦」是一个成熟的生命体。
「道」的前后二十
「乾道坤道」之后,「乾坤」怎么样了?几乎没有人思考这个问题。实际上,整个「道」的世界,都存在同样的问题:「道」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,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?
局部来说,「道」的对象是「极」,是相对于「极」的整体而言的。「极」的整体是「彼界」加「现世」,也就是「本世界」。由此出现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矛盾。具体来说,就是「本世界」与「现世」的关系问题。
身在「现世」,很难想象「本世界」的样子。已知「彼界」不动,「现世」不停。从「道」伊始,「本世界」就被拖进了时间的漩涡。也就是说,「道」之后的世界,「现世」在内部不停变动的同时,外在的「本世界」也随之同步演绎。
最终的结果,「本世界」由动态变成静态,同时属性逆反。「乾坤」变成了「艮兑」。天下从此太平,一切趋向稳定。归根到底只有「本世界」天翻地覆。
总之,「乾坤」之「道」,结果是「乾坤」没有了,变成了「艮兑」。这与「现世」的人的出生,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?
首先,「乾坤」并非父母,而是托名于父母的母体。
「乾坤」二卦以自身化为「艮兑」二卦,舍身成人。不像「现世」的父母那样,生育子女且各自存在,分属不同的个体。
那么,「乾坤」二卦对应「现世」的什么存在?应该是受精卵。受精卵是「道」;「裂变」是坯胎;「成」是人的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