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形态模拟四十二

形态模拟四十二

其次,运行有轨迹。
「天地」运行的本质,是「天地之间」的动态。无须考虑「天地之间」的规模比例,也许是一个极微小的局部。「人极」三足鼎立,只不过是一个便于理论表达的理想模型。
「天」、「地」交锋,真正的接触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。没有必要人为的夸大,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「爻」实际的变化情况,在特定的现世界,其实是一个阳向阴的过渡期。
原来的阳从全部开始减少,从大到小,从有到无。反过来,从这个阳里面新生的阴从微量开始增加,从小到大,无中生有。全部的过程,是阴阳两种属性此消彼长的经历。
由此可知,首先,「天」、「地」本身并不是真的在运行。绝大部分循规蹈矩,原封不动。只有「天」、「地」的各个接触面上,「天」被「地」吞噬,此消彼长。
其次,《易经》为了描摹「天地之间」的上述经历,设定「三极」的概念,赋予「天地之间」以「人极」的称名。真实的世界,并不因此而分割,一分为三,照样浑然一体。
再次,对「天地」运行的理论表达,「三极」理论,尤其是其中的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的「道」的理论,是一个绝妙的空前绝后的建模。
关于「天地」运行的建模,「易」的主要着手,分三条路径。分别从形态、原理以及愿景这三个不同的角度,来勾勒「易」对世界的全方位,多角度模拟。
第一,形态模拟。
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的说法是:「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而知。」也涉及三个方面:
第一个方面,互为边际。
世界是有限的。并非像许多猜想那样,现世界或者本世界无边无际,没有尽头。所谓边际,本质上是一种客观限制,《易经》说是「易」所能模拟的世界规模的限制。
也就是说,「易」只能模仿这么大的边际,超过了这个范围,「易」力有未逮。有人会问,「易」这个边际之外是什么,当然是与本世界一样的存在,只不过「易」无法表达而已。比如那些只有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才可以模拟的东西。
「范围天地之化」的「范围」与「化」,都是动态。充分说明,「天地」,包括整个世界的本质形态就是动态,没有静态。因为《易经》所描述的,仅仅只是动态中的存在。
当然,在卜筮中,静态的卦并不少见,普遍的理解,这是动中取静。相当于一次暂停。类似于照片的定格。恰恰反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动态。
「化」在《易经》里面,词义明确,是「变」的反义词。《系辞·上》第二章说「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」,「变」是「进」,阳变阴。「化」是「退」,阴化阳。
因此,「范围天地之化」的意思同样是明确的。说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,是「化」,退化,阴化阳。所以《说卦》说,「是故易逆数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