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c、「易有太极」,是非常确切的范围限定。《系辞》的核心内容,是关于「三极」的理论。我们的现世界,主要被认定为是「三极」及其「道」的特殊世界。
也就是说,在「天下之理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易」无穷无尽。而在「天地之数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三极」是「易」的一个稀有的特殊的存在。
《系辞》将「八卦」的介绍,放在「易简」的前面,放在「天下之理」之前,并不是本末倒置,而是出于不得已。
首先,「天地」的概念,足以建立起完整的「三极」理论。
这是出发点,也是用「天尊地卑」开篇的原因之所在。从「天地」到「位」,再到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,《系辞》的基本理论,都建立在「天地之数」的基础上。
「易」的理论,比「古易原理」的外延更广阔,也更基础、更全面。「三极」理论只是「易理」的一部分。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世界相关,才成为《易经》的主要内容。
其次,「天地之数」足以满足为卦配象的现实需要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,只是推出了「概念化」的八卦,并没有落实后世流行的卦象。就这样坐而论道,直到第六章才开始为八卦配上各自的「象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又重申了配象的规则。
问题在于,仅仅从文字,很难看出配象的规则,与「天地」以及「天地之数」的密切关联。例如「乾坤」二卦,「广大配天地」,又广又大,很容易联想到「数」。但是在这之前,《系辞》「夫易广矣大矣。」大谈特谈「乾坤」二卦的特点,一下子将「数」的意义全然冲淡。作易者的意图,扑朔迷离。
再来看「变通配四时」,由于不知道「变通」就是「变」与「同」,所以一窍不通,同样看不到这句话与「天地之数」的联系,只能空谈大道理,实则摸不到门槛。前面已经说过,「变通」说的恰恰是「天地之数」的结构,以及与「卦象」的异同。
然后是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」这真的与「数」无关,只与「单极」和「二极」相关。表达的是「卦象」从「单极」到「二极」的逐步演绎。
总之,「象」与「数」的关系是「骨」,是埋在「肉」里面的,外面看不见。「肉」是什么?「象」与「卦」属性的关系是「肉」,「象」与「单极」、「二极」的关系也是「肉」,浮于表面,让人一目了然。而「骨」子里,所有的「象」都植根于「数」,「天地之数」。
用于配象的八个数,真值从一到八。两个个位「一」和「二」,两个二位「一二」和「二二」,都「配」成三个位的「象」。四个三位直接成为「象」。
还有真值「九」和「十」这两个数。超过了三个位。这是明显的矛盾。矛盾披露了「天地」运行循环往复的规律。「九」和「十」,代表了新的周期、新的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这同时也告诉我们,八卦并不平等,其中有主有从,「一」和「二」主导其余的六个数。

天尊地卑·天地数理四十九

天地数理四十九

「天地之动」,场景恢宏,其实已经超出了《易经》正常阐述的范围。用做结语,强调的并非「天地」,也不是「动」,而是其结果「一」。
如此恢宏的场景,「人」身临其境,却茫然无知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千万年浑浑噩噩,如行尸走肉。现在知其然,但是并不代表能知其所以然,仍无从窥得「一」的门径。
「天地之动」是愿景,也是路标。佛教有「幡动,风动,心动」的故事,听懂不容易。「天地」不动,相对于现世界的「人」动。而「天地之动」,则相对于「人」的「静」。唯「静」能达「天地之动」,并可知「一」、得「一」。
「人」只有「静」下来,才能感知「天地之动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先要「知」,然后方能「行」。以上是「天地」运行的相关内容,下面进入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2、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作为代码的「天地」,与作为元素的「天地」,有不同的演绎方向。前者反映「数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数」的世界。后者反映「物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物」的世界。
一方面,关于天地数理及其演绎。
讨论这个问题,离不开「天地之数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章的「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地六,天七,地八,天九,地十。」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博学鸿儒。所有的解释,都不过是想当然。
这个问题我在过去的文章里面,已经说得非常透彻,这里不再赘述。这十个数,称名「天地之数」,形式是以「天地」为代码的易二进制,本质「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「天地之数」与「天下之理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就推出了「天下之理」。原话是:「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」说完整的易二进制数的集合,称名「天下之理」。代码是「易」和「简」,写做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规则是「逢二进一」。这是最原始、也是最合乎数理的二进制。比现代二进制更合乎数理。也更能自洽。《易经》之所以称名「易」经,与「易」实「简」虚的数理属性不无关系。
「天下之理」是易二进制数理,而「天地之数」则是「三极」规则下的易二进制数理,理由如下:
a、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」特指「天地之数」。不能包容全部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《系辞》开篇的「天尊地卑」,还有限定讨论范围的意思。就是说「三极」理论,仅仅是属于「天地之数」范围内的规则,并不能拓展到整个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b、「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」并没有说什么「成位」于其中,一般瞻前顾后,都理所当然地理解为「易」成位于天下之理。但是,这里的「易」是广义的「易」,并不特指「三极」的「易」,与《系辞》包括《易经》的核心内容,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
天尊地卑·人要贞一四十八

人要贞一四十八

「天地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」是结语,语重心长。「天地之动」可以说是《系辞》罕见的表达方式,因为所说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事实,主要是一种愿景或者情绪的表达。
天地不动,动的是「人极」或「人」。前面做了许多的铺垫,最后来说愿景与情绪,顺水推舟。一方面,「动」同步。「爻」动则「三极」动,「三极」动就是「太极」动。一脉相承,全息相关。
另一方面,「动」相对。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,是「人极」与「人」的视角。站在「太极」的立场、「三极」的立场,则只有「天」、「地」这两个元素,在这个意义上,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。
「夫」也突兀。前面没有这样的语气助词,只在这里强调。强调所有的努力,《易经》的愿景,《系辞》的原理,《说卦》的传承,作易者的情绪,目标同一:得「一」。
搞清楚这里的「一」是什么意思,显得格外重要。首先,「贞夫一」的「一」是归一。所有的场景,所有的阶段,所有的动态,「天地之动」予以高度概括。这本身是归一。
其次,「天地之动」所表达的,是宏观的、包罗整个世界的变化,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,归一。因为「易有太极」,随后怎样千变万化,什么四象八卦,都只有一个结果,「生」,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。所「生」的就是「一」。始于一,终于一,前因后果,通通归一。
再次,「天地之动」反衬的,是「人」的动,或者说「人极」的动态。作为「一」的内部结构,「人」或者「人极」,一方面受制于「—」,行为并不自主。另一方面,即使是自主的努力,目标唯一,就是得一。
其四,「天地之动」所建立的背景,还包括事态发展的既定及不可逆转。或者追求到一,或者运行到一。《系辞·下》第五章说「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」,任「人」万千选择,结果并无二致,都是归一。
最后,「天地之动」背景下的「人」,相对的状态就是「静」。也就是说,「人」的「静」,可以沟通「天地之动」,可以实现与「易」的同一。
「人」动,则「天」、「地」不动。「天」、「地」动,「人」会是一个什么样子?「天地之动」不光是说说而已,也不仅仅是一个想象。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设定。
在「天地之动」的情境下,「时间」没有存在的意义,「空间」没有稳定性。此时的存在,仅仅是整体的「大一」或者说「太极」。内部的一切,包括「三极」及其演绎,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片段、一个过程、一个细节,而且被忽略、被同化,没有单独存在或者表达的价值和可能性。
在「天地之动」的情境下,「人」如果仍然存在,在哪儿呢?在不可知的背景之中,与整体融合。所谓「贞夫一者也」,真正描绘的,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: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人」浑然一体,彼此不分。

天尊地卑·天地贞明四十七

天地贞明四十七

「变通」其实说的就是「震」、「巽」二卦。这两个卦,代表风雨雷电,反映四季更替,气象万千。配卦的介绍,有「变通配四时」和「变通莫大乎四时」,说的都是「震」、「巽」。为什么「变通」是这两个卦?
内在原因是:「震」的象,是由「一」配成「一二二」,也就是在个位的易二进制数「一」的基础上,配上两个占位符(即二)而形成的。在全部八卦里面,「震」虚「配」的位最多,从「数」到「象」变化最大,所以称「变」。
「通」同「同」。说「巽」这个卦,其卦象「二二一」的来源,是易二进制数「二二一」,「数」与「象」的结构完全相同,没有丝毫差异。所以称「同」。
「吉凶」在卦之后出现,无非拉近「卦」或者「易」与「人」的关系。「贞」同「争」,人有胜负心,所以放不下,需要借助卜筮,以窥未来,以求安慰。
接下来,「天地之道」从「人」拓展到世界,以衬托「人」的微不足道。「天地之道」本无所争。《易经》说「天地之道」应有所欲。所欲的当然是弥补「易」的短板,他山的强项。
「观」是「易」的短板之所在。因为「易」的诸多运行,尤其是核心动力「善」,都藏在暗处,不能展现,也就无法「观」。这是一方面。是短板所在。
「观」有目的。「观」只是动作,不是目的,「观」什么才是目的。「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」,「观」的对象是「天地」二极。「观」的目的是「幽明之道」。「观」「天地之道」可知「幽明之道」。这是另一方面。是他山之玉。
「日月之道」是补刀。是隶属于「天地之道」的一个「道」。补什么刀?补「幽明之道」。「贞明」、「幽明」同一个「明」,说的是与「易」并行的另一个法则,「明」的法则。
《易经》之所以是「易」经,取决于「三极」的结构意义。而「三极」的结构意义,则得之于「人极」的存在价值,即「人」生活在「天地之间」这个客观事实。
如果没有上述因素,「易」的法则,并不见得比「明」的法则更适用于现世界。「明」的短板,无法表达「人」在现世界的存在,《易经》不得不弃「明」用「易」。
「明」也有独到之处,有「易」无法比拟的优势,能弥补「易」的短板。为此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慎重推出了「幽明之道」。
「易」的短板,是展示「人」的形式之余,无法进一步揭示「人」的本质。在「成之者性也」之后,就只能含含糊糊地说:「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」。然后喟然长叹:「君子之道鲜矣。」
「明」虽然不能展示「人」的形式,却天然能体现「人」的本质。「贞明」是说,在「天地之道」里面,有知道「明」的契机,所以值得重视。

天尊地卑·愿景光明四十六

愿景光明四十六

单极裂变的结果是二极,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体。主要有两种,一种「义」,静态,一种「善」,动态。在正常的情况下,静态回归单极,动态继续演绎。总之,正常情况下的二极不是一个稳定态,不能以实体状态停留,稍纵即逝,无法存在。
在裂变的前提下,当静态的「义」遇到动态的单极,也就是「阴阳之义」,会自然阴阳和合,组合成三极。同理,当动态的「善」遇到静态的单极,也就是「易简之善」,也自然阴阳和合,组合成三极。
因此,《系辞》的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徳。」同样是一种专门的提示,意在阐明「三极」的合成规律。在裂变的情况下,二极的演绎方式,是与属性相反的单极,阴阳相吸,动静结合,成为新的组合体。
第三,愿景模拟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十二章「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」在「易」行「天地之间」的基础上,一步到位,直接引入「人」。等于直接告诉读者,「易」与「人」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,都行于「天地之间」。
但是「易」毕竟不等于「人」,其间的差距,就在「圣人成」与「百姓与」之间。圣人的能量,足以实现「天地设位」的终极目标,就是「逆行」。而百姓由于见仁见智,所以「日用而不知」,只能「行逆」。
《系辞》这段话的意思,在于指出在「圣人成」的前提下,百姓可以参与进来,共同实现「能」。而且这个「共同」参与,同时也是实现「能」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何谓「能」?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有句话「天下之能事毕矣」。可见「能」是有所指的:特指人模拟世界的能力。
第三个方面,同步幽明。
为了达到「圣人成」,「百姓与」的人类文明通达的程度,《系辞》在明确了实现条件的基础上,同时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,就是「通乎昼夜而知」。说这样做就可以「知」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二章说「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」,到底是说「刚柔」,还是在说「昼夜」,值得深思。实际上,关于昼夜与人的关系,一直是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。关心指数,不亚于所谓的哲学三问。
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说「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是故知幽明之故。」与「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」,「刚柔者,言乎变者也」,三者各表一枝,合起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功效。
《系辞·下》第一章的「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地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」从古至今都是难题,几乎无解。往往大而空之的以不解之解来虚与委蛇。
下面来逐句解释:
「刚柔」不仅仅立「易」之本,也立「人」之本。这个「本」指变化的动力。没有「刚」、「柔」,就不存在动态,也就失去了任何变化。世界将一团死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