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人以群分二八

「人」以群分二八

《系辞》的「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世俗化以后,关键词改了。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的改动十分巧妙。悄悄丢掉大家拎不清的「方」之后,还保留了「人」在「物」中的基本框架。
「人」是「物」之一,应该是共识。「人以群分」与「物以群分」一样,不仅合乎此时此刻的空间,也适用于从头到尾的时间。含有「人」与「现世」共始终的意思。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同样含有「人」贯串「现世」始终的含义。表现在以下四点上:
其一,人与环境一体。
「人」与其他所有的「物」共属一源,生而平等。这个源头就是「乾坤」。子曰「乾坤其易之门邪?」,《系辞》说「乾坤其易之蕴耶﹖」,都在说这个源头。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提示了源头如何发展,成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。主要是借助前面反复强调的「道」。今天的话题不是「道」,是源头本身,也就是「乾坤」。我们需要知道,「乾坤」什么时候,什么地方,用什么方法,展示了「易」之「门」或者「蕴」的作用。
第一步,「极」冲突而分解。已经反复说过了,不再赘述。这是「本世」,或者说代表「本世」,包含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,也就是「两仪」。这时候没有「乾坤」什么事。
第二步,一个「仪」变动。「仪」的形式,与「太极」一样,都是单一元素的单一存在。比如「阳」。这时候也应该没有「乾坤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人是结果二七

「人」是结果二七
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表达了「自然」变动成为「人」的理论。据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视「人」为变动的结果。
但在此同时,现实又告诉我们,「人」仅仅是现世的存在之一,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世界的参与者。《系辞·上》第八章说:「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。可不慎乎﹖」提醒「人」重视这种影响力,谨慎个人的言行。
「人」是结果,与「人」是参与者,看似冲突却并不矛盾。这是由「变动」的阶段性所决定的。只要「乾坤」的这种变动,并不是一次性完成,而是有时间、分阶段、可持续的。那么,「人」这个结果,就自然会具有相同的特征。「乾坤」的属性,在赋予「乾坤」这样的特征的同时,也自然转嫁到「人」。
也有一些内容,天生是无法转嫁的。例如「道」前后的层次差别。这个差别,并不会因为转嫁就自然弥合。所以:「道」之前是「三极」的世界;「道」之后是「六爻」的世界。「道」之前是以「极」为单元的本世;「道」之后,是以「爻」为单元的现世。
身在现世的「人」,由于所在层次的局限,不可能具有同时参与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的经验。自以为「现世」就是自己的全部所有。因而无法跨越「道」的层次差。
问题在于,全盘演化了「乾坤」的「人」,势必承袭「乾坤」初始的功能,兼具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的特征,或者兼有与二者的联系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道法自然二六

「道法自然」二六

「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」有两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链接。一个是自然借道变成人的链接。另一个是自然变动成为人的链接。
「道法自然」,一方面将「自然」与「道」的关系,理解为「效法」,有模仿的意思。这显然概括不周全,「效法」只是「道」一个表面的含义。
另一方面,将「道」与「自然」并列,仿佛二者地位相当,或者都同样是实体的存在。但实际上,「道」仅仅是一种展示的方法,将「自然」由表面所显现的样子,展示为内部结构所表示的样子。
不要以为「道」这样的「展示」是表面文章,没有多大的作用。也就是要深刻理解「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」所蕴含的天翻地覆的大变动。
从「三极」到「六爻」,可以理解为「自然」被「道」。「道」就是那个由「三极」展示为「六爻」的工具。也就是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
将一个或者多个「极」,按照其内部结构分解。结构为「义」的,就「分阴分阳」,结果为「一阴一阳」。结构为「善」的,是「迭用柔刚」,结果是两个「阴」或者两个「阳」。
就像物质分解成「分子」。在「分子」的层面来看待物质,就是「道」。物质是「道」之前的模样,「分子」是「道」之后的样子。
科学为了迈出这一步,积累了无数代人的智力成果。而「道」的知识,作为《易经》的知识点之一,是原始人成长之前,专门留在中国的「古之遗言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相对独立二五

相对独立二五

「大极」与「小极」,「生」而独立,各成一界?按照「全息理论」,这个世界应该有与「人的出生」同样的、宏观的或者微观的再现。
作为整体的局部,「太极」不可能独立。那么,「太极」内部冲突而成的「爻」,也就是「现世」,能不能从「太极」之中独立,自成一界?
《系辞》认为,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」,「爻」即「现世」,是独立的。因为相对于其它所有的静态存在,唯爻独动。无限的静态,包括但不限于「三极」、「太极」,除了「现世」之外,都一成不变。唯一的变量是「现世」,即「爻」。
但是,动静相对是一回事,独立又是另一回事。孤立不等于独立。
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,「太极」与「爻」,骨子里无论如何做不到截然区分。「太极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,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不过是外表看不见的内部结构。二者介于独立与非独立之间,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。
总之,「现世」的独立、自成一界是相对的。相对于人而言,绝不会认同自己所在的世界,是超级大的混沌之中、一丝微不足道的个例。
相对于「彼界」而言,也绝不会同意,「现世」与自己是脱节的、分离的、不相干的。
而在「太极」的立场,则根本就看不到「彼界」、「现世」之分。「太极」的「橐龠」,只不过在发生一次属性的「阴阳相易」。仅此而已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极的秘密二四

「极」的秘密二四

「道」的载体,是本卦的动态;形式是本卦基于动态,变动为另一个新的静态的之卦;本质是表达「现世」的发展趋势,展现「未来」的终极结果。究其本质,归根到底是描述「人」与环境的真实关系。也就是透露「人」的真相。
锁定「三极」或者「六爻」来描述「人」,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。因为「太极」只是一个「极」,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加在一起,才组成「本世界」。所以《系辞》在说到这个环节的时候,不得不丢掉「三极」,直接来谈「极」。
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的说法,虽然后来还是回到了「四象」和「八卦」。但是这是结果的联系,而非起点的联系。在起点的阶段,《系辞》忽略了「太极」的来历。其中最大的障碍,是「道」的理论首鼠两端,不足以完全串联「卦」与「极」。一个模式无法兼顾,既契合整体,也适用局部。
在明确「太极」属于某一个「三极」的局部的前提下,这个「三极」与「本世界」是什么关系?因为「三极」毕竟同样来自于某一个「极」,是这个「极」变动,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的成果。也就是说,「三极」实际上就是上一个层次的「太极」。大「太极」生出了小「太极」。
揭开这个秘密并不利于《易经》的传承,因为有损于《易经》的神秘性。毕竟直到现在,也没有谁公开过「大极」生「小极」的秘密。或者都不知道,亦未可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