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陈说

《易经》陈说

零、易经就是一的知识。

一就是一切。

一的本质:元素,结构,贵贱,一体,演绎。

一的形式:物质,空间,时间,静态,动态。

天地之间:道,善,性,利,情。

壹、一的本质:

一、易经里的元素:

只有两个元素:一和一的进位。所以,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一。

一的进位,标记为二。相当于一个占位符,值为一➕一。

一与二,是易经的基本元素。有时候我们叫它文明代码。

易经称一与二作为代码组成的数,叫天下之理。

天下之理里面有十个特别的数,易经叫天地之数: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地六,天七,地八,天九,地十。

这十个数里面的十进制数,说明这个数的真值。天地说明这个数的进制,二进制。其中,天符号一,地符号二。

因此这十个数分别是:一,二,一一,二二,一二二,一二一,一一一,二二二,一二二一,一二一二。

易经称名一为易,二为简。二者的原始意义,易就是一,简其实是减一。减一才是易经符号简的本来面目,不是虚无的0,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空间,即一个位。

所以,用一和位的组合来理解易经,可能比用一和二的组合来理解易经,要更加精准。

易经说:易简而天下之理得。

这个理是数理,指全部的易二进制数,当然也包括十个天地之数。

我们称天下之理为易二进制数,直接套用二进制,随俗,还好区分。

易二进制区分于二进制。主要是代码的差距。代码一与1,本质不同。而代码减一与0,同样天地之别。

代码在二进制数里面的作用无穷,包括天地之数在内。不等于元素在易经里面的作用同样无穷。

易源于数,只是借用。易毕竟不是数,有人为的限制,或者说设定。

代码的作用取决于数理,元素的作用受制于易理。

二、易经里的结构:

易的所有结构,都是一与位的组合体。

易经主要介绍了三种结构。单极,二极和三极,分别由一个元素、两个元素、三个元素组成。

单极就是一和二,或者表达为一和减一。还可以表达为易简、天地、阴阳或者乾坤。

天地属于实体。用以表达单极的元素,突出了符号化的特征,即符号的或者说代码的象征意义。

阴阳和乾坤,分别属于二极和三极,用以表达单极的元素,是因为这里说的都是静态的内容。

在静态的情况下,单极、二极、三极的易,都处于人不可知的状态。

也就是说,相对于人而言,三者混同,无从区分。在这个前提下,三者互通,无可无不可,没毛病。

二极又叫四象。分别是阴阳和柔刚。前者处于静态,后者处于动态。

三极的组合规则,是极其数,或者叫配。就是将原来的数的位,通通人为的整成三个位的结构。

比如天地之数一个位的有一、二,两个位的有一一、二二,都需要加上占位符二,给人为的整成三个位。

于是真值一的结构整成二二一,真值二的结构整成二一二,真值三的结构整成二一一,真值四的结构整成一二二。

顺便说一下,真值四的结构之所以是一二二,而不是二二二,一方面是因为二二二本来就存在,真值八。另一方面,一二二这个组合体的确不存在,或者说与二二等值。

极其数或者配这个过程,易经极其重视。有两次重复的、专门的描述:

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

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。

易有一个位、两个位和三个位的不同。关于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:

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表达从单极到二极的演绎。

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表达从二极到三极的演绎。

这些过程、演绎,或者说关系,都没有静态什么事。易经的文字,提都不提静态。

静态的单极、二极、三极,另有专有名词,分别是易、义、彖。与之对应的是太极、善和卦。

狭义的易,主要指元素一。广义的易,包括所有的由元素组合起来的结构。比如一和减一,义和善,彖和卦,爻和位等等。

易经很少介绍静态的易,不是不能说,而是不可知。

三、易经里的贵贱:

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位是易经里面与元素一的地位相当的一个重要概念。

也可以说,一与位是元素与规则,也就是组合方式的关系,二者有效的互补,才形成了完整的易。

缺一不可。

最基本的位,是二本身的占位。由于天尊地卑,所以一尊二卑。那么,二的占位是不是同样贱?

是的。位序同样涉及数。一方面,维持了天尊地卑的基本属性,就是奇数贵,偶数贱。

另一方面,卑高以陈既是陈列方式,也就是从下往上的次序。贱下贵上。以此类推,上位贵于下位。

继续推演,极数其实就是位数,比如天地之数,就涉及四种不同的位,它们之间如何比较贵贱?

应该是位越多越贵。但是,天九地十回归单极,所以易有太极,同样尊贵。

四、一的一体:

一方面,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,是一的一体。

也就是说,二只不过是减一,也就是一的裂变,从一的一半是二起步,二分、四分、八分,以至于无穷。但是,除了原来的一之外,并没有新的东西出现。

易经说易知则有亲,有亲则可久。有亲就是有新,其实是一的自变,是一的生存法则,是一得以长生久视的法门。

因此易从则有功,有功则可大。所谓功就是占位,这是加法的法则。

另一方面,裂变的范围可控,仅限于一的全部内容。

易经在元素之后介绍的所有知识,其实都是一裂变之后的情形。包括太极、两仪,四象、八卦,吉凶、大业。

换句话说就是,以上的所有结构,都是一的一体。只不过是不同位上面的不同表达。

天地之数只有十个,不是偶然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,十个数组合五个位,就是不同位的不同表达。

其中天一地二的位是单极,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是一的裂变的最生动表达。从此开始了单向步进。

天三地四的位是二极,两仪生四象。其中忽略静态的义,即阴阳。只有动态的善,即柔刚。

补充一个说明,二极的义称名阴阳,与一阴一阳之谓道,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。因为前者是二极,而后者是单极。

从远古的阴阳之胃神,到传世的阴阳不测之谓神,同样反映了这个矛盾。

实际上,易简是单极的静态,而阴阳则是单极的动态。因此用阴阳来表达道,贴切其单极兼动态的身份。

动态当然有结果,这个结果就是裂变。因此,用阴阳来表达二极,同样贴切其静态兼二极的特殊性。

也就是说,阴阳在单极只能是动态的,而在二极则只能是静态的,这完全合乎进位的规则。

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的位都是三极,而且都是数的原始形态,没有人为的极其数或者配。原汁原味原生态。

易经说变通莫大乎四时。也就是说改变最大的是震卦,相同最多的是巽卦。主要是针对数位的比较而言的,当然包括真值。

所以,巽的真值与数应该相同,六。这可以说是易经唯一的关于卦值的介绍。包括广大配天地,都不见得真的与卦值有关。

比如夫易广矣大矣。

比如夫干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

一是易的广大,涵盖乾坤。

二是按其本性,乾大坤广。

三是广配天,大配地,七广而八大,这是配象的专属搭配。

三种说法各不相同,恰恰囊括了全部的搭配方式。也就是说,易经要告诉我们的是:乾坤的象与值无关。

五、一的演绎:

三极之后,有两个方向。

一个方向是天九地十。

这绝对不在三极的范围内,表面上看起来应该是四极。

比照易经极其数的特殊规则,以此类推,天九地十与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一样,都应该在一的空间范围之内,且统一于三极。

换句话说就是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五个位,就是三极世界结构模型的全部可能性。

因此,四极并不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,而只是单极的回归或者说三极的重启。

天五地六与天七地八,这两个原生态的三极模式,分居两个不同的位,说明三极世界是两个平行的世界。

所谓平行,并非切片。而是比翼双飞式的平衡、相对和互逆。也就是两仪。

因此,两仪是一裂变的基本模式,然后才有卑高以陈的位的增加,也就是俄罗斯套娃的演绎模式。

讨论易的演绎模式的前提,是两仪模式的双向展开。所谓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两仪是主语,是两翼同时生四象、生八卦。

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两仪不是四象,而是两个不同的四象和不同的八卦。

比如静态的易、义和彖。比如动态的道、善和性。

所以两仪的生的方式,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的方式,只是阶段不同,并无本质差别。

也就是说道并不一定三极之后才开始,实际上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就已经在道。

两仪本来就是道。

因为这里的太极,有可能只是某一个卦的某一个极。只要它是起点,也就是乾知大始,那就必然伴随着坤作成物。

问题在于,天五地六与天七地八这两个位,都是三极的结构,却有着俄罗斯套娃的、相生的、因果关系,这有点突兀。

四象生八卦的数学模型,在穷尽列举的情况下,真的不是只有八个八卦,而是产生两套,即十六个八卦。也就是说,自然的生成方式,四象生八卦得到两组相同的八卦。

这样看来,是生两仪就不是在四象、八卦之外,另外还有一仪,而是两仪都完全包含在四象、八卦之中。

唯一的区分标准,应该是动静有常。人可知的一仪,是刚柔断矣和八卦相荡。还有人不可知的另外一仪,就是义和彖。

有刚柔相摩,也自然有阴阳静态。有八卦相荡,其实也当然有八彖静态。

三极的静态,与三极的动态,不仅有相生的关系,而且分居不同的独立的位。可知的是动态,不可知的是静态,而静态生动态。

另一个方向是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
理论上道仅仅发生在三极阶段。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,都发生在三极世界内部。

有两种理解,两个体系。

一种理解,道、善、性,都是六爻内部的演绎。

分两种情况:

比如一阴一阳,说的是静态,即分阴分阳。这时候,易到此为止,无需继续下一步。

也就是说,静态的三极,无需展示为六爻,直接看卦象,或者说彖辞就可以了。

比如继之者善也,说的是动态。无论是一个极动,还是三个极全部动,总之出现了善,必须展示为六爻。这就是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的本义。

成之者性也。动的是极,但是成的却是六爻。动态的三极,就是性。也就是八卦相荡,生成的是万物。这是动态的结果,与静态相对。

另一种理解,道、善、性是普遍的规律。

包括但不限于三极。

比如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也是典型的道:太极还是极,或者说由两个基本元素组合而成,或者说可以分解成两个元素。总之就是一分为二。

继之者善也,即两仪生四象。

成之者性也,即四象生八卦。

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,并非殊途同归,而是立场有别。

是生两仪,是一的立场。一就是这么演绎的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,是爻的立场,是以爻为出发点来看这个世界。

一大,宏观。爻小,微观。循环往复,以致无穷。

贰、一的形式:

一、易经里的物质:

一就是一,一的裂变才是物。

有人问,一的裂变,是不是就是一的集会?如果忽略其间的占位元素,理所当然。

一的集会只是两仪的一仪。还有另外的一仪。占位元素的那一半。这个结构的图示,就是太极图。所以太极图的实质,主要是两仪图。

太极是大一。太极的图示,还是一。与圆,或者空间,或者占位,无关。

太极这个称名,出于区分大一与一,以及小一的客观需要。也就是说,由于太极与爻同框,不得不这样区分。

什么时候产生物?虽然有人为设定的因素,但是同样有内在的自然规律。三极是一个分水岭。

三极之前不可知。三极动态才有物。

实际上,物是六爻的专有概念。爻有等,故曰物,物相杂,故曰文,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

其间的次序,一切从爻开始。爻有六个,三极无论哪一个极动,涉及的爻,只能是天、人、地三才之一。

也就是说,并非爻有等,而是类似于人有天才、人才和地才,自然形成。其中天才、人才耳熟能详,地才少见,其实与鬼才差不多,一个意思。

爻因为居于不同的极,而极又有不同的位,于是,有的代表日月星辰,有的体现大地山川,有的象征天地精灵,等级差别,自然而然。

并非爻有等,而是物本天成。一个三极开始裂变,在哪个极裂变,就产生哪个等级的物。如果全部裂变,则物有六个等级,周流六虚,变动不居。

天下之文与天下之理,与天下之象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。由此可知,千奇百怪的物,五花八门的象,与无穷无尽的数,同一个层次。

在物的领域,吉凶自然,没有人什么事情。如果硬性掰扯,那就是,人只是物的一员,少得可怜的一小撮。

一个太极,只有一样物。人同样属于这一样,再傲气冲天,跳不出大一的手掌心。

大一之外,一无穷无尽,大一之内,一的裂变无穷无尽。

大一之外,一没有交集的可能。因为一旦交集,不再有大一。

大一之内,一没有不交集的可能,除非不存在。

人孤老终生,做不成别样的一。人战天斗地,解不开环境的锁。

二、易经里的空间:

其实没有空间。因为都在一之内。

如果说一的分裂所产生的,就是空间,那么这个空间之大,等于一。

如果说,人之所在,就是空间,那么,空间,就是环境。

也就是说,人身之外,皆为空间。我之外的空间,理当包括你和他。之所以有人不被认为是空间,并非客观的定义,而是个人的设定。

这个设定的最大容量,是所有的人,都被认为,不是空间。也就是,人为一体。

人为一体,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,足以认知环境,得以与之共舞。

以上所谓空间,易经的概括是周流六虚,变动不居。也就是已知的空间,其实是虚,动态的虚。

科学一直在怀疑,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假的,人生活在虚拟世界。远古的易经说同样的话,表达的却未必是一样的意思。

六虚是相对于六爻而言的。所谓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也就是爻者,摇也。实际上,爻是变之后的存在,并非继续动。

爻是变的结果。这个变,就是易经所说的动或者变动。

爻需要空间。这是裂变的前提之一。

爻之前所在的空间是极。但是这并非裂变的前提。例如静态的义就不裂变。分阴分阳不是裂变,也不是分解,而仅仅是一种理解。是站在六爻的角度去理解彖。

善自带空间。这成为裂变的前提。因为空间来自进位。而裂变就是进位。

善有二,即刚柔相摩。

刚的裂变,刚变阴,这是以爻的视角来解读,即一一变一二。易经说是进,是从极的视角来解读,由极的一个位的阳,变成了爻的两个位的阴。

柔的进位,二二变二一,一个位的阴,进位成为两个位的阳。易经叫阴化阳,是退。

尽管三极与六爻等值,但是在空间上,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。三极的空间,易经分成三个部分,称之为天、人、地三才。也就是以极为位,自成空间。

三才的空间,人居其一。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人并不知道这个空间的样子,因为这个空间又发生了裂变,或者说进位。

进位之后的爻,并不能维持原有的极的空间,而是有自己的新的空间,易经称之为虚。

同时易经还介绍说,爻虽然是变之后的存在,但是这个存在却不再稳定,而是在新生的六爻的空间内部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。

因此,爻的空间的特征有二,一是虚,仅仅与六爻的位序,产生虚拟的组合。二是流,即使是与环境的虚拟组合,也并不稳定,只是临时的过渡。

三、易经里的时间:

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就是时间。

孔子说的更细致: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

日、月、年,是日月和寒暑运动的结果。

科学解析世界,有一个舶来词,叫三维。 普遍认为: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就是三维空间,具有长、宽、高三种度量。或者拓展到温度、速度这些物理属性。总之,是采取轴化的方式来认知空间。

三维没有时间,而是将时间作为新的一轴,升格成四维。

易经的三极,同样没有时间。只有三极的动态,即六爻,才是一个主要由时间构成的结构。

爻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是对时间的精准表达。

也就是说,动态的三极,作为结果的爻,在全部的三极的空间之内循环,同时又通过一个个的虚,形成一帧帧片段。给人的感觉,就是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易经的占往知来,立足现在,图示过往,推知未来。通过占卜,得到本卦表达事件,之卦预测结果。就是同变之谓事,极数知来之谓占。

也就是说,占卜的所有空间及空间结构,就是卦象。是既得的,或者说是固定的。只有时间的片段,才是真正的变量,才是未知的答案。

易经,是图示时间运行的轨迹,并攫取一帧帧片段的方法,或者说可能性。

四、一的静态:

一的静态,指的是裂变状态下,被忽略的那一半。再加上人接触范围极小,所以未知属于常态,知道凤毛麟角。

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,不能忽视这些静态的存在。认知动态的窍门之一,就是随时牢记静态如影随形,可资比较。

比如元素或者单极,一是一个线段,二是一的重复。就是图示。说明符号的样子,但无从窥知其性质。

易经关于符号性质的介绍,借助乾坤这两个卦,来进行反向说明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以及乾卦德行恒易以知险,和坤卦德行恒简以知阻。明面说卦,实说符号。

也就是说,易经说乾卦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坤卦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同样借此同时在说明易简的属性。

在天尊地卑之外,还有易知简能,还有易明简暗,还有易实简虚。共性在于,易经所说的,都是动态。

如果我们说:在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之外,所有的一都应该视为静态。相当于什么都没说。因为不可知。

问题的核心在于,太极成为两仪,在生之前的状态,只能是静态的一。这时候对应的二在不在?在哪里?当然在,在一起。

因为二是一的进位。

也就是说,太极成为两仪,这个大一的生是有前提的。前提是:有得以触发静态的前因,引起进位。

按照数的逻辑,应该是两个一组合,自然生成两仪。只不过这个触发点,不在易的关注范围,所以同样忽略。

两仪本质上是静态。裂变之后的再裂变,生了再生,同样有触发条件。所以,易经的介绍,走的是捷径。每一个阶段,都只提动态。只说道善性,不说易义彖。

关于三极的静态,易经再三提出到彖为止:系辞焉而明吉凶、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,一以贯之,都是喊停。

为此,易经专门列举了所有八卦的象征物,称名系辞,作为备人查找的词典。

为静态的彖系辞,方法特殊。目的有二。一是立竿见影。让卦的象征意义及其方法,得以固定。二是亮明观点。不讳言忽略静态,强调动态。

以一个卦为整体,如果其中的一个爻是动态,也就是可知。那么,这个整体不可知的部分,占比六分之五。

简单地说,在这个整体内,静态的,不可知的内容,比例应该在83.33%以上。

更可怕的是,爻只是极的一半。知道爻,不等于知道极,更不等于知道卦。也就是说,哪怕可知的部分有六分之一,却不能透视整体。

所谓的可知,不过是瞎子摸象。

最典型的静态,莫过于人的死亡。或者说人活在世上,这个时间段前后的状态。没有人不关心,易经也不可能不解释。

易经说: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是故知幽明之故,原始反终。故知死生之说。

幽是静态,死也是静态。可以通过对卦的天极和地极的观察,来间接知道幽与死的状况。

换句话说就是,幽和死,发生在人极之外,隶属于环境的范畴。一方面,人的身体只是环境。另一方面,生命不可知的归宿,还是环境。

人的静态,就是环境。所以人通过静,得以与环境初步沟通。而最深入的静,比如定,有可能实现与环境的交流。

五、一的动态:

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整个世界,始于动态。在此,大一是始点。

一阴一阳之谓道,极的分解,就是说明。在此,爻是始点。

从大一起步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单极生二极,二极生三极。或者说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从爻起步,则是爻有等,故曰物。一步到位,无需裂变,可见二者之间出现了矛盾。

太极的大一,如果真的能够对应爻的小一,则太极必然与爻一样,同样是一种相互对应的物。只有大小之分,没有本质不同。

之所以这样比较,是因为,太极是生两仪,不应该无缘无故,需要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契机。

爻有等,故曰物。等是唯一可能的契机,令爻一步登天,成就为物。也就是形成了现实世界。

爻的等有二,一个是三极之道。卦分天人地三才,爻出自哪一才,就自然属于哪一等。出自天才在天成象,出自地才在地成形,出自人才就是人道。

另一个是道有变动。爻周流六虚,每一个虚都呈现不同的位,也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。都自然与爻相依为命,成为一个新的组合体。

以此类推,太极会不会也有自己的位?当然应该有。太极同样是由于与自身所在的位的相依,是生两仪,并产生裂变。

叁、天地之间:

天地之间,是易经专门为人设定的空间。天地之间,有时间。

天地之间,不等于天地的中间,就像天尊地卑,也不等于天上地下。

可以有两种理解。第一种在天地的中间。通俗的理解,可能就是天上、地下,中间夹着人。

真实的情形,世界无分上下,地球也不一定等于地。

第二种在天地的交汇。天地作为两个极,是等价的。也就是与肉眼看到的情况,并不一样。

天尊地卑的理解之一,是天在增加,地在收缩。但是前提同样是:二者本质上的体量相等。

天无穷无尽的拓展,是既定的大一的裂变正在进行时。而地在同比例尺度下的无限收缩,恰恰是空间与质量之间的一种平衡。

如果以天地两个元素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,也就是站在两仪的角度,用天地之数的规则来解读,就发现一在不断地进位,是生两仪之后,一发不可收。

一的每一次进位,都多了一个天地之间。无穷无尽,直到一的预定体量。

人在天地之间,决定了人也是一个变量。同样伴随着一的不断进位而增加。

因此,现实的天地,恰恰是一个安排的场景,是六爻背景下的重新组合,或者说刻意展现。

六虚将世界分解成切片,让发生的一切,投影在切片。虚拟的时间,将这些切片串在一起,不断地播放。

这就是生活。

一、易经里的道:

一阴一阳之谓道,就是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一个是局部,一个是整体。

将三极理解为整体,不妨碍从易到八卦的演绎。因为在一个俄罗斯套娃的结构里面,整体本来就是相对的。

如果说道有变动,故曰爻。那么,这个道只能是相对于这个卦而言的。

易经说:夫易广矣大矣。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

广矣大矣的易,也可以是刚才说的那个爻。所谓天地之间,也可以是作为整体的三极。

易有太极的太极,同样可以只是一个局部,是某一个整体的三极的一个极。这个极因为动,所以生。

所以很难定义什么是道。粗暴且浅显的总结,两点共性:

道是存在的表达。

在爻之前,那些极的位,卦的位,再往上太极的位,对于爻而言,都并非存在。因为不可知,所以不存在。

道是知道的前提。

没有爻,一切都不可知,当然就不知道。但是,有了爻,是不是就当然知道?同样不过镜里花,水中月。

人相对于环境而言,真的太渺小。爻在虚里面的运行,是所有的天地之间的整体投影,一个人的存在,一个人的知道,不及九亿牛之一毛。

人作为天地交汇的产物,与生俱来的,是这两个元素属性的此消彼长。是天地之间的一线天机。

易经说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复杂难解,蕴意有三:

其一,人是天地的产物。

其二,人是道之后的存在。

其三,道的表现方式,是乾的道,成为艮,坤的道,成为兑。

人得天地精华。是天地两个元素此消彼长的媒介。或者说人是天地消长的交汇区,内存条。

有一个说法,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何谓道?道就是准!就是模拟。

天地成人,同样意味着,人与天地准。

形而上者谓之道。直白的理解,就是道在所有有形的物之上。其实应该是之前。只有时间先后,没有空间高低。

先有道,然后有物,人在道之后,理所当然。我们讨论的,是所以然。

道有变动,故曰爻。打乱了次序。真实的顺序,应该是一阴一阳之谓道,然后一个极变成了两个爻。

这样一来,变动不见了。

突出变动,是这句话的核心。变动本来是爻与生俱来的特征,易经摘出来,将它归于道。

分解就是变动。裂变就是变动。在这个意义上,成长就是变动。道就是进位,就是成长。

归根到底,易经强调,道是成长。爻是成长的结果,或者说存在。

一般认为,道是人在这个世界的不得已。是专门为人认识世界而特别打开的唯一窗口。

易经说不然。打开人知道世界的窗口,是道的顺手而为。世界要成长,就必须进位,就必然裂变,就只能道。

人不会因为道而知道,但是道却会因为人而成长。

乾道成男,就是在一一一经过道之后,变成了一二二。其中,本卦的六爻是二一一一一一,即天极静态,人极、地极都是动态。之卦的六爻是二一一二一二。

坤道成女,同理,天极静态,人极、地极是动态。

乾的道,共有七种可能的结果。分别是全极动变成坤,天极动变成兑,人极动变成坎,地极动变成巽,天极静变成艮,人极静变成离,地极静变成震。

坤的道,也是七种可能的结果。分别是全极动变成乾,天极动变成艮,人极动变成坎,地极动变成震,天极静变成兑,人极静变成离,地极静变成巽。

由此可知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的说法,并不着眼于如何道,而是在限定:道的结果是三极。

必须强调,六爻仅仅是工具或者过程,道的结果仍然是三极,不是六爻,更不是后世所谓的六画卦。

作易者刻意防范:后世背离三极理论。

今本《系辞》就有这种说法:八卦而小成,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这显然是不同意成之者性也。

周易持六画卦,重卦说,爻位论,最终摆脱了三极的限制,让作易者防范了个寂寞。

二、易经里的善:

善是误解最深、曲解最多的一个概念。完全丢失了远古的原意。

字典的基础释义十个:善良。善行。善事。良好。友好;和好。熟悉。办好;弄好。擅长;长于。好好地。容易;易于。姓。

解释很多,都与原义不沾边。这时候就算说出善的本义,也未必有人相信。

所以我们换一个词,刚柔。出镜率很高:

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

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

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

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

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。

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: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说刚柔是易经的根本。

从这些介绍能够看到的,一是动的源头。二是引起变化。三是易经的基础概念。但是仍然不知道刚柔究竟为何物。

孔子那么伟大睿智,时间距离相对小得多,能接触的资料也更多,却同样不知道刚柔是什么。

例如帛书《衷》里面,孔子说易之义唯阴与阳,六画而成章。深深陷入了周易的窠臼。

具体而言,曲句焉柔,正直焉刚。六刚无柔,是谓大阳,此天〔之义也。〕以及六柔无刚,此地之义也。这些话都将刚柔与阴阳混为一谈,无从区别。

刚柔要结合四象来解读。四象本质是二极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前者是单极,后者是二极。所以继。

四象分别由阳阴刚柔四个元素组成。符号表达是二一、一二、一一、二二。其中阳阴并称义,刚柔并称善。

所谓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,静就是阳阴,就是义。动就是刚柔,就是善。

易经介绍极其数的方法说: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就是在解释善。倒过来说,如果不理解义和善的含义,就不可能理解这段话。

所谓阴阳之义,就是将二和一加在一二和二一的上面,这样就自然得到坎离这两个卦的卦象。

同理,易简之善,就是在一一和二二上,再加一和二,这样就自然得到艮兑这两个卦的卦象。

由此更进一步,再看:二与四,同功而异位;其善不同。就发现这句话同样需要正确理解善。

二与四同功,都是偶数位的爻。

二与四异位,一在地极,一在人极。

其善不同,说的不仅仅是二与四位的爻,主要指的是二者分解之前的极。只有极的动,才叫善。

接下来,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指的是与天极距离。越靠近天极,越心存畏惧。越远离天极,越得到赞誉。

最后说:柔之为道不利远者。柔之为道,其实就是二二变成了二一。二位与四位没有变化,还是二。最后与位的搭配,又是柔。

这里的远者,指极的上位与下位的比较。说柔这个极,为道的结果,下位变化而上位不变,上位与大部队行动不一致,所以别扭。

结论:其要无咎。柔的上位,别扭是天然形成的,非人力所能改变,所以平安是福。

总之,远古的善,本义有三:

一是刚柔。

符号一一和二二。专有名词善。与之并列的是义,即阳阴,符号二一和一二。

二是动态。

单极属性为主,三极大成。所以整个易里面,代表动态并有决定性意义的,只能是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

这是易经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概念,所以说有立本的地位。

三是四象的一半。

与义相对。善动的结果,也就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,这个变化就是一一变成了一二,二二变成了二一。也就是刚动为阴,柔动为阳。

三、易经里的性:

虽然有所谓的性命之学,但是什么是性,什么是命,却未必真知道。

易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其旨远,其辞文。也就是特别讲究定义,重视概念的准确。

成之者性也。最早提到性。在这里,性是动态的三极。也可以说六爻就是性。由于六爻只是表达动态的工具或者说手段,一个过渡性质的说明,所以性只能是三极之动。

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是为了以三极为核心而倒置。原来的次序:动出来的六爻,是对三极的道。在这个意义上,道就是性。因为道是专属于三极的动。

由于上了作易者的培训班,《说卦》虽是回忆录,但是内容相当接近圣人的原话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和将以顺性命之理,当来自于圣人。性与命的关系,如影随形。

易经涉及命,是在介绍卜筮之道时,描述了一下卜筮的效果: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。

《说卦》重点是卜筮,主题包括卜卦、立卦和解卦三步骤,以及解卦小助手系辞,就是八卦象征物的列举。所以,《说卦》天然亲近性命之理。

卜卦穷理。通过数理取数得极。三天两地而一数,就是通过三个卜的一掷,得一个极。三次成一个卦。

立卦尽性。卜筮得到的是一个卦象,是性最直观的表现。现代叫法,一般称本卦。与之对应的、变化之后的叫之卦。比如乾道成男,乾就是本卦,艮就是之卦。

解卦至命。本卦动态的爻,包括最后的结果,之卦,就是命。动爻与之卦的寓意,就是卦所蕴涵的未来。

易经说受命,是因为卜筮前要问以言,也就是说清楚问什么。卦象的回答,当然可以说是对命题的回应。所谓受命也如向,向就是响应。接受命令,作出回答。

《说卦》的性命之理,专用于卜筮。但以卦的象征意义,也同样普适于所有的物。因此,从性到命,是一个自然流程。从数理到易理,是自然规律。

易经的成之者性也,和受命也如向,前者是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。性是根本。后者专用于卜筮,目的是解卦,但同样是性变化的必然趋势,当然也是普遍规律。

最简单的概括:性是事物的主体结构,人可知的存在。命则是事物演绎结果的一个局部情形,人所关心的未来。

以人为例,性是生命本体,命是本体动态的一个截取。也就是说,性这个生命本体,并不存在于时间,也就是与六虚无关。存在于六虚的,是爻,也就是命。

由此可知,人的生命本体,三分之二不可知,从空间到时间,都与人无关。可知的三分之一部分,才是人生活的全部。

人的生活,是极一分为二的一部分,与环境结合,成为一个新的组合体的结果。

以乾道成男为例,所谓性,指的是一个天极静态,人极和地极都是动态的三极。可以用六爻表达为二一一一一一。

所谓命,指的是动态的结果二一一二一二的爻,在全部的六个位上面周流。所截取的一个或多个位,都叫命。

这十分幽默。你占卜问什么,这个问,决定了卜筮的结果,即命是什么。

换句话说,无论易经还是《说卦》,命都取决于问者的问。这个问就是截取,在全部的爻里面截取一个或者几个,作为答案。这就是命。

四、爻的利:

人的生活,不仅只是性的极少部分,而且还被环境严丝合缝地包裹或者说遮蔽。因此,想要通过生活来认知性,困难重重。

人的静的极致,有两种可能的结果。一种是与环境浑然一体。一种是知道爻的真实面目。

先说环境。易经称之为六虚,说到底就是位的虚拟属性。奇数位属阳,偶数位属阴。

虚,既与卦的环境不同,也与极的环境不同。是每一个爻自带的属性,来自这个爻所在的位。

不能小看虚的作用。动态的爻,得以表现为一帧帧片段,虚是不可或缺的添加剂。因为有虚的外包装,才可以截取,才有时间。

人与虚一体,当然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。因为环境与爻一样,都被假设为元素。

再说爻。作为一个正常的元素,爻的正常演绎渠道,先是生两仪,后演绎为四象、八卦,自成一界。但这是另一条线,是易有太极已经表达的旧作。

但是在此易的世界,爻是底线,它的正常演绎是另外一个故事,不在讨论的区间。这个区间要讨论的,是爻的独立生活。这非比寻常,有别样精彩。

独立生活的爻,遇到的是全新的环境,虚。虚当然是实的相对,就像爻是极的相对一样。

因此,极的空间会不会因为道而一分为二,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。

所谓极的空间,就像天地之数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,天数与地数同居一个位,这个位就是空间。也就是说,实的空间,其实就是极上两个元素的合。

就空间而言,极的空间,并不能脱离极,或者说不能脱离构成极的两个元素而单独存在。

就位而言,往往很难理解位也可以是元素。其实简这个元素,本质就是位。同时,进位也意味着数值的增加。所以一个元素可以是一个位,反之一个位也可以是一个元素。

一个极,在以极的形式存在,而不是以组合体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,极是一个元素并且是一个位,这两种属性都是极。

由此可知,爻的位之所以是虚,说明爻同极一样,是一个元素,同时也是一个位。爻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,其元素本来就是位,也就是空间。

所谓爻的空间,其实就是爻在六爻里面所占的位。易经之所以称之为六虚,真的是相对于极的空间而言的。

换句话说,虽然我们不能说爻的六虚,是三极的一分为二,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,的确是两个爻的组合,构成一个极,就元素而言如此,就空间而言亦如此。

之所以分别讨论爻和爻的位,因为易经在介绍了易的元素、结构以及演绎之后,有一段神秘、重要但欲言又止的话,而且从古至今,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:

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。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,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

头两句话还正常,历史上的解释也到位。就是解卦的方法,无论静态还是动态,第一步看卦象,就是三极的象,不是六爻,易经里面六爻没有象的说法。六爻不谈象。

第二步特指静态的卦。这时候可以直接查系辞,也就是《说卦》关于卦的象征物的罗列。

第三步解动态的卦,方法是看爻。周易这时候说的,是查爻词,因为整个一部周易,基本上就是爻词。但是远古的易经,没有爻词的提法。

关于辞,易经原文的第一句: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。设的是卦,观的是卦的象,系的也是卦的辞。

第二句: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﹔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。

这里有一个爻之辞的提法。但是此辞非彼辞,爻之辞非爻辞。因为后边就有说明,所玩的辞,是观其象的辞,也就是卦辞,是彖。动的情况下玩的则是占。也就是动的极,即爻。

第三句:是故卦有大小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说的明明白白,系辞仅限于卦。

怎么看爻,就成了解卦的最后一个关隘,要攻城拔寨才能得胜利。回顾易经的全部内容,爻是终点。经典的总结是: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然后就没有了然后。

不会看爻,应该不是远古时代的痼疾,而是周易后的新病。不过易经语焉不详,也是事实。因为时过境迁,过去妇孺皆知的内容,后人却如看天书。

变动以利言。这句话从天而降。五个字就有两个新概念。变动和利。

变动不仅以前没有出现,而且也不同于动和变化,是一个专门为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搭配,意在将动和变化二者的含义糅合起来,实际上是对这两个概念的模仿。

一方面,只是模仿动,实际上并没有动和变化

动的前提是善,有两个相同的元素。而爻只有一个,所以没有动的前提。

在此同时,爻是极裂变的结果,卦到此为止,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演绎。易经说爻还有变动,并不是真的有刚柔变成阴阳那样的变化。

那么,易经所说的变动,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?是将爻与位的搭配,所形成的虚拟的演绎。

还是以乾道成男为例,六爻第六爻是阴,而且不变。将这个阳,与六这个位的属性阴,视为一个新的组合,结果为柔,理论上的动态。这就是所谓的变动。

乾道成男之卦的六爻,符号二一一二一二,按上述方法来看每一个爻的新组合,结果只有第五位、第六位是善,也就是出现了变动。

另一方面,新的这个虚拟的组合,同时形成了新的组合关系,这个关系叫利。

所谓利,本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方法,指的是爻与位的适合程度。虚拟的组合结果为义,就是利,是融洽的、和谐的。虚拟的组合结果为善,就是不利,不融洽、不和谐。

也就是说,乾道成男的最终结果,六虚的人极、地极,都是利,只有整个天极,虚拟的变动结果是不利。

结论:乾道成男的结果有利于人口,有利于耕作,却不利于天。

五、爻的情:

爻彖以情言,和吉凶以情迁,情两次重复出现,将卦象、爻和吉凶三者,与情绑定。是易经罕见的表达方法。

实际上,在易有太极的表达上,最后的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就已经表现得非同寻常。

因为其中的概念发生了转换,由具体的可以用符号来表现的象,悄悄转换成了吉凶、大业这种难以具象化的,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。现在又多了一个情。

所谓情,本质上指的是一种与人的情绪类似的情感,易经将这种情感赋予卦,提出卦同样有情绪。为此,易经预设了四层与情相关的联系。分别引起了言和迁。

由此可以证明,变动以利言并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,我们也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实实在在地引发了客观的后果。

第一层是彖言以情。
这里的情,显然主要是静态的三极的情。

三极也有情绪,细思极恐。换句话说,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,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堆死物,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。

第二层是爻言以情。

爻言以情的方法,实际上指的就是利的判断方法。换句话说,所谓利是怎么来的?就是爻与位的相处结果,比如人与环境的关系,是破坏还是建设,这是一个生死相关的重要命题。

第三层是凶迁以情。

八卦定吉凶,是确定。这里说的是怎么确定,就是用情绪来影响。

爻与位的相处不利,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,自然引起凶的后果。反之,爻与位和睦相处,就自然相得益彰。

第四层是吉迁以情。

卦的情,与人的情绪一样,是分级别的。易经说了三种幅度的情绪指征。

其一爱恶相攻而吉凶生。

其中的爱就是义,异性相吸,静态的组合。

其中的恨就是善,同性相争,动态的组合,包括刚柔都会产生恨的情绪。

利的结果是主要的,决定性的,决定的是最高层次的影响,即爱与恨。导致的后果也比较极端,是吉与凶。

其二远近相取而悔吝生。

关于远近,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算是预备。也就是说,这个远近,指的是极与极的距离。天极与地极就远,人极到哪里都近。

相取。就是相得而各有合的得。目的是合。所以叫相取,与嫁娶的娶差不多。

远近相取,每一个卦都有多层次的关系。以地极为例,就有:

一争合。与人极、地极都阴阳和合,但出现远近的差别。

二皆攻。与人极、地极都同性相斥。

三远交近攻。与天极和合,与地极相斥。

四近交远攻。

悔吝就出现在这些复杂的远近关系中,躲都躲不掉。

其三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

所谓情伪,就是现代所说的真情假意。很难想象一个卦,会出现真情假意,还互相感应。匪夷所思。

但是落脚点是说明利的两个极端,是怎么产生的。是归纳总结。紧接着这句话的后面,还有一句是: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,则凶或害之,悔且吝。同样是归纳总结。

问题在于,假意出现在此,卦不但有情绪,还会欺骗,迷惑敌人,又是一个新台阶。

肆、回顾全文,核心内容有四点:

一、唯一的一

1、易符号一,表达一的样子,即一个线段。

2、简古代符号一一,现代符号二。表达一的进位,真值二。

3、简含义减一。表达位,或者说空间。是一个占位符。

二、双标的道

1、一阴一阳之谓道。是极的裂变,也是进位。

2、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太极原是极,两仪本是道。

3、极是元素的组合,道是动的结果。

三、鼎立的爻

1、爻无涉新的裂变或者进化。

2、爻与位的虚拟搭配,定吉凶。

3、爻周流六虚,就是时间。

四、肆意的人

1、人的生活,只是整体的一部分。

2、人与环境,质同形异。

3、人与环境的关系,利害攸关。

人最想了解的是自己。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。

孔子说:天下何思何虑﹖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

也就是说,人不知道从何时起,已经没有思的能力。或者说不知道思为何物。从此,全天下的人不过是浑浑噩噩的重复,在徒劳的欲望里头消耗自己,也消耗环境。

易经说:易,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

感而遂同。其实是人的天赋技能。只要愿意并且真心去做,每一个人都不难做到。

感而遂同。感的是环境。也包括人体本身。

感而遂同。同的是环境。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