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理论三十三
客观发生的事实是:用于表达「易简」动态的「阴阳」,顺理成章地取得了「易简」动态的代表权,因此就有了帛书《系辞》的「阴阳之胃神」。说「易简」的动态为「神」。
随着「阴阳」概念的广泛运用,「阴阳」的代表权逐渐升级为替代权。「阴阳」的内涵扩张,同时包容元素与二极两种形态。因此,今本《系辞》与时俱进,变成了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。此时的「阴阳」,不再是专门的动态表达,更具普遍性,因此不得不用「不测」以资弥补。
同步的变化,「阴阳」、「柔刚」混为一谈,「柔刚」丢失了存在的意义。整个社会只知「阴阳」,不知「柔刚」。或者说,「善」本义不再。
帛书易里面的孔子,视「阴阳」、「柔刚」为同一个东西。例如《衷》记载的「子曰:易之义唯阴与阳,六画而成章。曲句焉柔,正直焉刚。六刚无柔,是谓大阳」。就是二者傻傻分不清。
最终的结果,「善」这个称名,被打落下易理的舞台,沦落成纯粹的俚语。「善也」、「善哉」满天飞的同时,孵化出所谓的「阴阳理论」。「阴阳」学说成为表达世界、解构世界的大一统理论。
夯实并定型「阴阳理论」的,应该是「中医」的丰富实践,及其理论的现实需要。中医集「阴阳」、「五行」、「气运」、「经脉」、「穴位」等等概念于一身,实现了全面的整合。从易理的阴阳概念,到中医的阴阳理论,骨子里是一个新的世界观,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。
后世提出「易以道阴阳」的观点,试图将「阴阳理论」照单全收,全盘纳入《易经》的营垒。有人针锋相对,提出《周易》无「阴阳」的主张。但是邪路争锋,都已经偏离了正道。
一方面,整个「易」的大厦,从「单极」的「易简」,到「二极」的「阴阳」、「柔刚」,最终成为「三极」的「八卦」,所涉及到的要素步步递增,原始的「阴阳」概念,在其中的份额不足七分之一。
另一方面,原始的「阴阳」概念,不涉及动态,人不可见。也就是说,主要代表的是隐性存在。而「易理」的本质是「生之谓易」,主体是动态。「阴阳」并不是「易理」的主要内容。
将一个局部的真理,提升到全局的高度,无异于拔苗助长。「阴阳理论」先天不足,无法消除片面性。为此需要明确限定阴阳理论的适用范围。
一方面,「阴阳理论」仅限于元素属性的表达。
元素的属性,与元素组合体的属性,虽然表面类似,但本质不同。就像在「三极」的环境中分析「易简」,结论与作为元素的「易简」存在差别,相对性剧损。
另一方面,「阴阳理论」仅限于内部结构的分析。
「阴阳」理论主要适用于内部结构,即对组成元素的分析。「三极」世界在动态表达之后,「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」,世界趋同,离开原始的元素已经很远了。无法回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