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易阳简阴三十二

易阳简阴三十二

因为一方面存在感过于突出,很容易导致彼此不分,混为一谈。另一方面用具体的状态来描述特征,有可能影响代表性,冲淡了八卦的象征意义。
更适合的对象是单一的元素。易「一」的表达,静态「专」说的是「隔绝」,易封锁于内而自成一体,即「独立性」。动态「直」说的是「裂变」,易自在演绎而延绵不绝,也就是「连续性」。
简「– –」的表达,静态「合」说的是「内敛性」,简自我收束而压缩空间,动态「开」说的是「吸纳性」,简同化万物而扩张体量。
两相比较,还是很难体现「易简」二者之间的相对性。也就是说,在「三极」的背景下,元素「易简」的相对性有所减弱,不再鲜明。由此可知,这与专门分析「易简」应该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丙,易阳简阴。
乾阳物坤阴物,同样的,这个「物」的限定非常明显:在外是独立的存在,在内是单一的结构。如果忽略外物,只关注于内,则话题可以限定为:「乾」卦是由「阳」构成的,「坤」卦是由「阴」构成的。这就是「易阳简阴」。
「易简」即「阴阳」,是一个十分久远的话题。久远到源头就是《易经》本身。
直接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文字,是《系辞·上》第六章的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」将「易简」、「阴阳」混为一谈,骨子里看成是同一个东西。
藏在字面背后的介绍,则是前一章的「阴阳不测之谓神」。帛书的文字是「阴阳之胃神」。帛书时候的「阴阳」,是动态的专有名词。到今本的时候,「阴阳」动态的专有属性被淡化了,所以要加上「不测」二字,来特别指明说的是动态。
追根溯源,「阴阳」的本义是「易简」的二极。
作为元素的「易简」统称「易」,不涉及动静。也就是只考虑静态,忽略动态。但是作为符号的「易简」,实践中当然存在动静两种状态。因此就有了加以区分的现实需要。这是一方面。
另一方面,所谓动态的「易简」,其实说的是「易简」的二极。但是众所周知,二极的「四象」,各自的称名和属性都有归属。其中静态是「阴阳」,并称「义」,符号「二一」、「一二」。动态是「柔刚」,并称「善」,符号「一一」、「二二」。
由此在表述上自然出现了交织与混乱。因为静态的「阴阳」,与静态的「易简」,本质完全一样。仅仅只有单极与二极的区别。
动态的「柔刚」,与动态的「易简」,有无法弥补的落差。因为「柔刚」不存在稳定态。它或者蜕变成为「阴阳」,还原「易简」。或者进化为三极,成为「物」。稍纵即逝。
「善」进化成「物」,实际上也就是组合成「世界」。正因为如此,「善」作为「柔刚」的一个称名,才渐渐被同化、升华,成为所有的「好」的事物的代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