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太极」来历二十六
一切以「人」为核心,是元点。既是始点,也是终点。离开了「人」,《易经》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「三极」的根本特点,是三个极的鼎足而立,其中两个极属性相对,一个极属性浑和。又以这个「浑和」为基点、为重点、为焦点。因为所「浑和」的,正是另外两个极的各自属性。
以「易简」为例。「易」属性「阳」,「简」属性「阴」。所以就得到:「天极」属性阳,「地极」属性阴,「人极」顺理成章阴阳各半,不阴不阳,亦阴亦阳。
在「易简」组合体的「三极」里面,有所谓「天道」、「地道」、「人道」,或者「天才」、「地才」、「人才」的说法。不要因为所说的这些东西,看起来与「极」长得一个样,就误以为仅仅是改了称名,东西还是同一个东西。
其实不然,「三才」的存在,只发生在后「三极」阶段,也就是以「爻」的动态为前提。「三才」是「三极」的动态,也是「三极」的细化。二者的区别,以「爻」动为分野。「三极」不限于爻动,「三才」仅限于爻动。
「三极」因动态而表达为「六爻」。具体来说就是:「极」是两个元素的组合体,即内部结构是一个「象」。这个「象」因动态而开始裂变。一分为二。这就是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
《易经》以人的「参与」为大前提。在理论上只选择一个动态的「极」,作为存在的载体。这就是「易」。这就是《系辞》为什么说「易有太极」。
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。「仪」也是一种「爻」。只不过由于「爻」依托「三极」的背景,而「仪」则以「太极」为始发地,所以就掩盖了「太极」的来历,进而模糊了「太极」的本来面目。
当然,这不是说「太极」没有「三极」的背景,而是《易经》基于「人」的参与,而有意忽略了这一点。也就是人为回避了「太极」本身的诸多特殊限制。
不是所有的「爻」都有资格称「太极」。而是只有符合条件的「爻」,才是「太极」。这个条件主要有三点:
第一点,「太极」是该「三极」之中唯一动态的「极」。
现实中「三极」的动态是不确定的,一方面不限于一个极动,另一方面,也不一定是「人极」动。但是,「太极」只关注「人极」,不涉及其余。
第二点,「太极」的属性为「阳」。
理论上「极」的属性有阴有阳,但是「太极」是「易」,也就是仅限于「阳」。
第三点,「太极」的内在结构的「象」,是「极阳」。因为只有「极阳」才是阳的「叠用」,也才能裂变成两个一模一样的「仪」。「两仪」骨子里就是两个「阳」的元素,「仪」是其中之一。也是「阳」。
「太极」之后,「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所表达的后续演绎。表面上看起来,与「爻」的演绎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