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天地」全息二十五
另一方面,在超过两个「位」的情况下,即使「卑高以陈」遵循「卑高」或者「高卑」的固定次序,结果依然不确定。任意两个「位」,哪个「卑」哪个「高」不确定。也就是说,「卑高以陈」即使有规律,这个规律并不取决于「高卑」或者上下,而是另有所本。
第二点,「尊卑」是相对的。
「卑高以陈」这种两个「位」的上下随机,并不是真的没有规律可循,而是「奇数位」和「偶数位」的交替呈现。这是「易二进制」数的奇偶规律。
《系辞》借来数的奇偶规律,与「位」的卑高规则捆绑或者说联系起来,锁定「奇数位」为阳,也就是「尊」的属性,「偶数位」为阴,也就是「卑」的属性。
由此可知,「位」的阴阳或者说「卑高」,与元素「天地」的阴阳或者「尊卑」,是两个不同的体系。前者是结构的属性,后者是元素的属性。
「天尊地卑」的说法,很容易混淆两种体系之间的差别。误解的后果非常严重,也非常顽固。千万年来,许多人都以为「天尊地卑」是元素的固有属性。很难理解这个定性,其实只是它们各自的现实位置的反映。
「现世界」的元素、「天地」的尊卑,与「乾坤定矣」的关系,并不是简单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。并不真的是由元素「天地」的「卑高」,来决定「乾坤」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,是不是承载了元素与三极的关系?如果有承载,其表达的逻辑何在?或者说,从元素到三极,「尊卑」是怎样的一种催化剂,是怎样起作用的?
也可以从这样一个切入口来进入这个问题: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天地」,真的既可以表达现实的「天」和「地」,同时又可以表达元素吗?
答案很简单。「天尊地卑」的「天地」,是《易经》的「全息理论」的典型代表。而「乾坤」则实实在在就是两个「卦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符号的时候,它含有易二进制「数」的属性,是最抽象的「一般等价物」。也就是最基本的「元素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三极的时候,它是「乾坤」这两个卦。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「天地」指称「二极」的前例。也许有,也可以有,比如原始的「阴阳」,也就是二极的「易简」。
当「天地」指称实物的时候,它是头上的天,脚下的地。
沿这三条线辐射出去,「天地」的「全息」映照,可以是我们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任意一个东西。
也就是说,当我们说元素的属性的时候,我们所说的,其实是万事万物的最根本规则。其中包括「尊卑」,但不限于「尊卑」。包括「卑高」,但不限于「卑高」。
一个底线,是「天地」所有的这些属性,都完全适用「陈」的方法和「位」的规则。也就是可以组合成「三极」,产生「人」。
这是元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