爻在卦中五十九
「爻」实际上特指「柔」、「刚」底层的那一个元素,只有这一个元素是货真价实的「变化」。「阳」变「阴」,「阴」化「阳」。前者是「进」,后者为「退」。
「极」的情况,则是一个「阳」或者「阴」,变成了一个新生的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没有「四象」,没有内在结构,也没有「爻」,因为都在内部,都在幕后,一切都看不见。
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情况,是同时发生的,本质上也是同一件事情。如果用语言来表达,应该怎样说?不需要考虑时代背景,就是现代,如果用区区几个或者十几个字来予以描述,很可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其次,「爻」与「卦」的联系匪夷所思。
我们说,「爻」是新生的「得」。当然应该是「卦」的「得」。《系辞》说成「生」。是不是就像「人」怀孕生育,新的生命脱离母体的「生」?
实际情况当然不可能这样。这就是《系辞》的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,有故意误导的倾向,其事实根据之所在。因为,「太极」也是「极」,只是内部结构存在两分。相对于「极」而言,并没有所谓的「两仪」,也没有一分为二的「生」。现实可见的,只是「太极」的属性发生了反转,变成了一个新的,相反的属性。
也就是说,「爻」是不是一个脱离了「卦」,分裂且独立出来的存在,成为解读这个问题的焦点。
按照「生」的通俗理解,「爻」只有与母体分离,独立出来,成为一个新的主体,才符合普遍流行的观点,即与「人」的出生相类似。
但是按照《易经》的结构原理,则「爻」仅仅只是幕后的原理性的内在动力,与外在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像动力车那样,内部驱动是一回事,轮子滚动又是另一回事。二者互为表里。内外互相成就。
因此,或者「生」这个概念的适用是一个错误,或者「人」的出生是一个假象,《系辞》「是生两仪」的表达,势难两全。也就是说,如果肉体并非「人」的真相,则一切皆有可能成立。
再次,「爻」的「变动」独一无二。
「爻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,这是铁的事实,毋庸置疑。不能因为在「极」和「卦」的世界,「爻」不可见,就否定这个事实。因为「极」的世界和「卦」的世界,不属于「爻」的世界。哪怕它们之间存在全息复刻的关系。
但是,「爻」的世界,却一定是「卦」的世界。换句话说就是,「卦」分成「三极」,可以看成是一个理论的想象中的辅助线,并不真实存在。同时,「爻」是这个「卦」的任意一个非常微小的局部改变,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发生了异化,这就是「爻」变动的真相。
「爻」在「卦」中,但又不显现于「卦」中,因为理论上「爻」是内部作用力,潜藏在主体的结构之下。而在形式上,「爻」如此细微,以至于不可能被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