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天地死生五十八

天地死生五十八

在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关于「神」、「生」、「明」以及「易」的同步推介中,「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」文字最简单。区区四个字,说清楚了「生」的来龙去脉。这是因为,「生」与「易」关系最近,几乎水乳交融。由此导致「生」的概念,被无限扩大化,在《系辞》里面近于泛滥成灾。
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是不得已的后缀解释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作易者非常倚重这个解释,所以与「圣人之大宝曰位」并列,上升到一个与「圣人」与「位」相当的、至高无上的地位,希望引起后人的认真对待和高度关注。作易者自以为凭这一解释,后人自然会理解《系辞》所有的「生」,都是「得」的置换,都可以理解为「得」。
事实证明,《系辞·下》的这句后缀解释,根本就没有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。几乎没有谁将「生」理解为「得」。甚至「得」被后世无限玄化的抽象成「道德」,早已离题万里。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,也成为一句可有可无的空话,没有人会放在眼里。
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的解释,真正落到实处的,是作为理论枢纽的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」将「天地」演绎所「得」说成「生」。简单来说,就是将「天地」演绎形成的、局部的异化,直接与「人」出生的「生」画等号。
「是生两仪」相当于定下了一个基调,此后的节奏顺流而下:从生「仪」到生「象」生「卦」。甚至说溜了口,接下来居然还出现了生「吉凶」、生「大业」。不管该生不该生,能生不能生,都是一个字「生」。
如果说「极」得到「仪」,是出现了新生的存在,与人的「出生」相类似,所以是「生」。那么后续的从「仪」到「象」到「卦」,则显然是一个主体的内在裂变,是「生长」而非「出生」。因此也说「生」,很容易让人误解。
「天地」的演绎,「得」的其实并非两个「仪」。真实的情况,是「太极」的内部结构,因为是「善」,所以呈现出动态。也就是两个相同的元素之中,底层的那一个元素发生了属性相反的变化。所以,如果说「得」,所得应该是一个「爻」,整个「卦」里面唯一「变动」的一个元素。
在整个《易经》体系里面,「爻」的地位奇特,却难以说深说透,种种难以言状之处,令作易者进退维谷。
首先,「爻」与「极」的关系难以描述。
「极」的内部结构是「四象」。许多人已经望而却步,难以接受。更不可思议的是,其中的「善」,也就是「柔」二二和「刚」一一的结构,是不稳定的,会立即「动」。
「动」的情形,是「柔」、「刚」变成「阳」、「阴」。具体情况以前说过很多次,这里不重复了。问题在于,这个「变成」,反映在「爻」和「极」上面,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