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「数」为「象」骨五十

c、「易有太极」,是非常确切的范围限定。《系辞》的核心内容,是关于「三极」的理论。我们的现世界,主要被认定为是「三极」及其「道」的特殊世界。
也就是说,在「天下之理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易」无穷无尽。而在「天地之数」的理论框架范围内,「三极」是「易」的一个稀有的特殊的存在。
《系辞》将「八卦」的介绍,放在「易简」的前面,放在「天下之理」之前,并不是本末倒置,而是出于不得已。
首先,「天地」的概念,足以建立起完整的「三极」理论。
这是出发点,也是用「天尊地卑」开篇的原因之所在。从「天地」到「位」,再到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,《系辞》的基本理论,都建立在「天地之数」的基础上。
「易」的理论,比「古易原理」的外延更广阔,也更基础、更全面。「三极」理论只是「易理」的一部分。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世界相关,才成为《易经》的主要内容。
其次,「天地之数」足以满足为卦配象的现实需要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,只是推出了「概念化」的八卦,并没有落实后世流行的卦象。就这样坐而论道,直到第六章才开始为八卦配上各自的「象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一章又重申了配象的规则。
问题在于,仅仅从文字,很难看出配象的规则,与「天地」以及「天地之数」的密切关联。例如「乾坤」二卦,「广大配天地」,又广又大,很容易联想到「数」。但是在这之前,《系辞》「夫易广矣大矣。」大谈特谈「乾坤」二卦的特点,一下子将「数」的意义全然冲淡。作易者的意图,扑朔迷离。
再来看「变通配四时」,由于不知道「变通」就是「变」与「同」,所以一窍不通,同样看不到这句话与「天地之数」的联系,只能空谈大道理,实则摸不到门槛。前面已经说过,「变通」说的恰恰是「天地之数」的结构,以及与「卦象」的异同。
然后是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」这真的与「数」无关,只与「单极」和「二极」相关。表达的是「卦象」从「单极」到「二极」的逐步演绎。
总之,「象」与「数」的关系是「骨」,是埋在「肉」里面的,外面看不见。「肉」是什么?「象」与「卦」属性的关系是「肉」,「象」与「单极」、「二极」的关系也是「肉」,浮于表面,让人一目了然。而「骨」子里,所有的「象」都植根于「数」,「天地之数」。
用于配象的八个数,真值从一到八。两个个位「一」和「二」,两个二位「一二」和「二二」,都「配」成三个位的「象」。四个三位直接成为「象」。
还有真值「九」和「十」这两个数。超过了三个位。这是明显的矛盾。矛盾披露了「天地」运行循环往复的规律。「九」和「十」,代表了新的周期、新的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这同时也告诉我们,八卦并不平等,其中有主有从,「一」和「二」主导其余的六个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