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愿景光明四十六

愿景光明四十六

单极裂变的结果是二极,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体。主要有两种,一种「义」,静态,一种「善」,动态。在正常的情况下,静态回归单极,动态继续演绎。总之,正常情况下的二极不是一个稳定态,不能以实体状态停留,稍纵即逝,无法存在。
在裂变的前提下,当静态的「义」遇到动态的单极,也就是「阴阳之义」,会自然阴阳和合,组合成三极。同理,当动态的「善」遇到静态的单极,也就是「易简之善」,也自然阴阳和合,组合成三极。
因此,《系辞》的「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徳。」同样是一种专门的提示,意在阐明「三极」的合成规律。在裂变的情况下,二极的演绎方式,是与属性相反的单极,阴阳相吸,动静结合,成为新的组合体。
第三,愿景模拟。
《系辞·下》第十二章「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」在「易」行「天地之间」的基础上,一步到位,直接引入「人」。等于直接告诉读者,「易」与「人」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,都行于「天地之间」。
但是「易」毕竟不等于「人」,其间的差距,就在「圣人成」与「百姓与」之间。圣人的能量,足以实现「天地设位」的终极目标,就是「逆行」。而百姓由于见仁见智,所以「日用而不知」,只能「行逆」。
《系辞》这段话的意思,在于指出在「圣人成」的前提下,百姓可以参与进来,共同实现「能」。而且这个「共同」参与,同时也是实现「能」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何谓「能」?《系辞·上》第九章有句话「天下之能事毕矣」。可见「能」是有所指的:特指人模拟世界的能力。
第三个方面,同步幽明。
为了达到「圣人成」,「百姓与」的人类文明通达的程度,《系辞》在明确了实现条件的基础上,同时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,就是「通乎昼夜而知」。说这样做就可以「知」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二章说「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」,到底是说「刚柔」,还是在说「昼夜」,值得深思。实际上,关于昼夜与人的关系,一直是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。关心指数,不亚于所谓的哲学三问。
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说「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。是故知幽明之故。」与「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」,「刚柔者,言乎变者也」,三者各表一枝,合起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功效。
《系辞·下》第一章的「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地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」从古至今都是难题,几乎无解。往往大而空之的以不解之解来虚与委蛇。
下面来逐句解释:
「刚柔」不仅仅立「易」之本,也立「人」之本。这个「本」指变化的动力。没有「刚」、「柔」,就不存在动态,也就失去了任何变化。世界将一团死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