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仪爻有别三三

「仪」、「爻」有别三三

理论上动态的「爻」是唯一的。「极」的分解,只有一个元素动,不是两个都动。「六爻」是借用「爻」来称名「三极」的动态。
「仪」同样特指动态。「太极」只此一家,别无分号。另一个也是在借用「仪」的称名。因此「彼界」是静态的,「现世」是唯一的变动因素。
第二个阶段同「道」一样,沟通上下两个层级,起桥梁的作用。本身的层级应该属于下一级。「道」所侧重的,是「一阴一阳」的单一元素。
第三个阶段,「仪」的成长。
《易经》的目的地锁定「三极」。「仪」的成长史,与「道」、「善」、「性」的「生命三部曲」,轨迹几乎相同。
《系辞》不回避「生命三部曲」包括「人」。紧接其后的,「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不知。故君子之道鲜矣。」句句不离「人」。
如果「道」说的是「生命」,那么,是不是可以推知,「仪」所说的也是「生命」?由此反映了「仪」与「爻」的区别。
「仪」的内容是全面的,既有动态,也有静态。「仪」成长期中的「四象」与「八卦」,横跨「两仪」,既在「现世」,也在「彼界」。
「爻者,言乎变者也」。「道」、「善」、「性」分别是单极、二极和三极的动态。「道」为「一阴一阳」;「善」即「柔刚」,无涉二极的「阴阳」;「性」指「六爻」,排除静态的「三极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视界隔离三二

视界隔离三二

「本世」与「现世」的视界隔离,是由降维的层级差别所导致的。根子在于「三极」与「六爻」的区别,也就是「道」的前后阶段差。
「本世」向「现世」降维,「道」是媒介。原理是「三极」向「六爻」降维。说「三极」与「六爻」本质同一,是立足高维的视界,起码与「三极」比肩。
以「六爻」为平台来讨论这个问题,本就已经降维,视界当然随之受限。相当于在低维去看高维,看不看得到另说,盲人摸象必然。
单一元素的「太极」,只有转换为「三极」,「人」才有可能参与。「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,统统是前奏。序幕到「三极」才算正式拉开。
一方面,现世的「人」错过了本世天翻地覆的演绎。另一方面,《系辞》将「易有太极」与「三极」同框,正是基于缺少了「人」的参与。所以倍速。
倍速忽略了「太极」与「三极」的差别,包括层级的差别,混同了「道」的前后阶段差。但是在理解的角度,这个差别无法忽略。
「道」的前后,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,「太极」阶段。
这是「本世」之本。其中的关键,是略去了「太极」的来历。需要后人自己来补充。
第二个阶段,「太极」分解为「两仪」。
这个阶段,本质同于「道」。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的要害是「单一」。结果是单一的元素「阴」或者「阳」。因此,骨子里与「爻」是一回事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生成再析三一

「生」、「成」再析三一

层级的区别也会影响概念的表达。「生」与「成」的分别,以前的讨论多是就事论事,是对概念本身的分析。在层级差别之下,二者的区分会更显突出。
「生」、「成」可以通用。但是在表达「出生」与「成长」的特定场合,二者泾渭分明。
不同层级的,也就是物体内在的变动,主要是「生」,也就是「是生两仪」。同一层级的,也就是物体本身的变动,首选是「成」,这就是「成之者性也」。
在拿「物质」的层次来解释或者说比照层级的时候,需要忽略这种层级的差别。比如「铁」与「铁分子」的关系,并不足以比喻「生」与「成」。其间有成长期与稳定期的不同,以及对成长的表达与对内部的描述的区别。
一方面,「物质」上的层次区别,主要适用于稳定期的「易」的阶段。
从「三极」里面可以分析出「太极」的身影,却难以用于成长期的表达。「道」的作用,并不像将「铁」表达为「铁分子」那样,展示的是物体的内部结构。而是对主体的分解,类似「出生」的「生」。
另一方面,「物质」上的层次区别,主要适用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分析。
在这个意义上,「道」、「善」、「性」,与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,都没有涉及物体的内在结构,而是对物体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,也就是对「成长」的表达。「物质」内在结构的表达方式,无法用来说明物体自身的「成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降维影响三十

降维影响三十

其二,降维影响视界。
「一阴一阳之谓道」。「道」分解的,不仅仅是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,还包括各自的层级。比如动态「仪」的裂变,本质上就是一种降维表达。
在「太极」的视界,除了「太极」,一个阳元素之外,就是「太极」存在的背景。没有「两仪」。「两仪」是「太极」的内部结构,外面不可见。就像铁的分子,外面看不见。
说「太极」与「两仪」同一个层级,仅仅是就「两仪」的整体而言的。「两仪」的集合,就是「太极」。只要将视角放到「太极」的内部,二者就不再属于同一个层级。「仪」属于内部,比「太极」低一个层级。
在「道」的视界,「仪」是「一阴一阳」,即一个阴或者一个阳,本质是一个单一元素的个体。随之而来的演绎,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,并没有改变「仪」单一元素的本质。个体长大了,依然是个体。
「道」是降维的展示,对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。「道」之后,「太极」不见了。「道」的世界看不见「太极」。在「仪」的结构层级,只有细节,没有整体。同理,在「现世」之中,见不到「彼界」。同样只有细节,没有整体。
说「是生两仪」和「道」是分解;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和「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」是裂变。同样也有层级不同的因素,性质不一样,表现就不一样。前者是物体内部的冲突、分解;后者是物体自身的生长、成熟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容易误解二九

容易误解二九

第三步,「仪」的裂变。《系辞》说「两仪生四象、四象生八卦」。「两仪」与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并举,形式上文字整齐且简省,骨子里却留下了容易误解的弊端。
一方面,容易让人误以为,「两仪」与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,是同一个层级的东西。量词「两」、「四」、「八」的依次递增,规律性太明显了,不容人不误解。
实际上,「两仪」与「太极」同一个层级。「四象」、「八卦」低一个层级。是上一个层级的、动态的「仪」的降维表达。也就是「仪」的裂变。
比如一个铁块,「物质」的层次是一块铁。分子的层次是许多铁分子的组合。原子的层次更加复杂。
《易经》的全息理论,决定了「现世」的规律,在更大或者更小的场合,会再现。「物质」的层次,在「世界」层级的体现,就是「太极」与「八卦」的差别。
另一方面,容易让人误以为,「仪」、「象」、「卦」是不同的主体。
「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」,三者同一个主体。都是「道」的结果,一个阴或者一个阳的发展。所以用「继之」、「成之」的说法,突出这种延续性。
同样的,冲突后变动的「仪」,也是「道」的结果。后续的「象」和「卦」,是这个「仪」的裂变或者说成长。
动态的「仪」,是启动下一个层级的主体。整体的「两仪」,才是「太极」,与「太极」同一个层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