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彼界伴生第六

彼界伴生第六

「彼界」是与现世界伴生的、不动的另一半世界。这自然会牵涉到《太极图》。有一个说法,叫「世传一半」,意思说《太极图》这个世界只得到一半,还有一半没有传承下来。
流行的阴阳鱼的「太极图」,有两个特色。一个特色,是阴阳都在动,此消彼长。这其实表达的是现世界。现世界是一个阳消阴长的世界,直到阳归零、阴独尊,这波演绎才最终结束,完成使命。
另一个特色,流行的「太极图」阴阳各半,平衡如一。这骨子里是一种想象,并非真实存在。身在现世界,任何人都难逃「逝者如斯夫」的命运。真相是阴吞噬阳,直到结束。
以上两个特色,都在告诉我们,阴阳鱼图不是适格的《太极图》,它无法表达「太极」的真实结构。真正的《太极图》应该还有另一半,就是纯阳无阴,不动如山的「彼界」。
「彼界」与现世界的完美契合,才是完整的、真实的「太极」世界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「本世界」。「本世界」是「彼界」与现世界的组合体。而现世界,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变动的,阴阳逆转、真正运动的世界。
也就是说,阴阳的变动,或者说「爻」的演绎,只是整个世界的二分之一。这是相对于完整的「太极」世界而言的。相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,则「爻」就是现世界。在这个意义上,流行的「太极图」,可以说是「爻」世界的表达图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生命复刻第五

生命复刻第五

「彼界」在「极」内,或者说「爻」在「极」内,「两仪」在「太极」之内,都是理论描述,并不可见。历史上人们费尽心力寻找「太极」,在故纸堆里找,在《太极图》里找,在「八卦」里找,在「六爻」里找,在「太虚」里找,在「六极」里找,真真假假,虚实莫辨。
因为并不是先有一个这样的「极」,或者「太极」,或者「人极」,或者其它的什么极,在那里等着「裂变」、等着「生两仪」。没有这样的奇迹。
一方面,无论「两仪」还是「爻」,都不是「极」或者「三极」这个世界原本的东西。而是从「三极」世界一个微不足道的间隙里面,无中生有冒出来的。一个新生命,从哪儿冒出来,哪儿就是「太极」。作易者只能说「易有太极」:知道「有」,但不知道哪儿「有」。
「极」的内部结构无关宏旨。所有的「极」都自然有自己的内部结构。但是不能动不动就「裂变」,动不动就「生两仪」。那样一来,整个世界一锅粥,全乱了套。
另一方面,「三极」里面时不时有一个地方,偶然两个相同的元素聚集到一起,这就是「善」,就会「裂变」。派生新生命。
相对于原始世界,新生命并不真的是无中生有的新东西,而是旧世界的复刻,或者叫缩小版的再现。从「太极」到「两仪」再到「爻」,一个符号就可以贯穿始终,都是「一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理论局限第四

理论局限第四

「彼界」之所以能够取「三极」而代之,能称名「本世界」而未显丝毫逊色,主要取决于骨子里彼此完全相同,一脉相承的「恒定」。
之所以选择「恒定」这个词,一方面是为了与《道德经》的「恒道」衔接。另一方面,也是出于对「爻」之外的所有的「易」的元素,包括但不限于「彼界」、「极」、「三极」、「太极」等等,也许可以上溯无穷,对所有元素的一个共有特征,予以统一表达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都是「极」的内部结构,这些东西本身是不可能显现出来的。外面可以看到的仅仅只有「极」。哪怕变动了,看到的是变动后的「极」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应该都是「生」出来的东西。与本体不是同一个层面,明显有相互承继关系。
理论上,无论「彼界」还是「仪」或者「爻」,都不可能脱离「极」以及「三极」而独立存在。「生」不管内部还是外部,都缺乏足够的动力来源和充分的理论支撑。
以上表述与《易经》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」的总纲,矛盾显而易见,且无法调和。
这是因为,以上表述拘泥于事情的一个方面,而忽略了另一面。「理论」是为了描述客观存在及其演绎而做的设定。当我们看到「理论」与实践出现矛盾的时候,其实是「理论」的表述作用出现了局限,亟需拓宽。

彼界、现与未来·彼界相对第三

彼界相对第三

关于「彼岸」,佛经没有具体的指称,只能依赖想象,有点「空」无所依。「彼界」不同,处处显露出这种相对性。
「彼界」相对于「极」。仅限于「极」内,就像「爻」仅限于「极」内,因为内部结构不可能大于结构,一切限定在「天地之间」的范围内。人身上的肉长到身体之外去,那就不叫肉了,叫器官移植手术。人也不可能跑出「天地之间」,跑到天地之外。
之所以称「彼界」为「本世界」。一方面基于「共性」。「极」对于「三极」的代表性,「彼界」对于「极」的代表性。还有「三极」对于源头的「太极」的代表性,本质上它们都是「一」。这是《易经》就是「一经」的事实依据之所在。
另一方面基于相互影响力。「爻」变动完成的辐射效应,最先导致与「彼界」融合,「极」稳定且属性逆反。同时同步出现「三极」的属性逆反。最后波及「太极」,属性同样逆反。有点像连锁反应。现世界的演绎,是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,影响由此扩张,就像宇宙大爆炸。
「彼界」又叫「本世界」,是用「彼界」代替「三极」。真正的「本世界」当然应该是「三极」。但是却很难建立「三极」与「爻」的联系通道。所以只能放弃。唯一的办法,就是借助「极」与「三极」的共性,取「三极」而代之,自封「本世界」,才能沟通并表达「爻」、「彼界」与「极」的演绎与影响。

彼界、现世与未来·真有彼界第二

真有彼界第二

佛教数千年如一日讲「彼岸」。但是「彼岸」属于「圣言量」或者「圣教量」的范畴,是必须通过圣人(佛)的言教,或者圣人所说的经典(佛经),才能够获得的知识。现实中到底有没有,并没有证明。
比如「婆娑世界」、「极乐世界」在哪里?都在佛或者菩萨说的话里面。或者是自己在经书里面看到的。一般人并不知道在哪里,甚至有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。
与「彼岸」的不确定性相反,「彼界」绝不是嘴上说说的东西,也不出于任何人的想象。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。准确的说,是有具体的指向物。《系辞》说「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」两仪一动一静。动态的那个「仪」,「生四象」、「生八卦」,进入人间。静态的那个「仪」就是「彼界」。
同理,与动态的「爻」伴生的,处于上位的那一个元素,也是「彼界」。「爻」和另一个「仪」,是「现世界」。
因此,「彼界」是相对于「现世界」而言的,与「现世界」共生、伴生。《太极图》要描述的,是「彼界」和「现世」的关系。也可以简单的说是「两仪」之间的关系。
可惜的是,传世的《太极图》,错把「彼界」描述成了动态。造成了「彼界」与「现世」同时运转的直接呼应。这当然不符合只有「爻」变动的客观事实。不符合易理。后人以讹传讹,干脆称之为「阴阳鱼图」,其实已经背离了「太极图」的本名。本质属性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