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数理四十九
「天地之动」,场景恢宏,其实已经超出了《易经》正常阐述的范围。用做结语,强调的并非「天地」,也不是「动」,而是其结果「一」。
如此恢宏的场景,「人」身临其境,却茫然无知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千万年浑浑噩噩,如行尸走肉。现在知其然,但是并不代表能知其所以然,仍无从窥得「一」的门径。
「天地之动」是愿景,也是路标。佛教有「幡动,风动,心动」的故事,听懂不容易。「天地」不动,相对于现世界的「人」动。而「天地之动」,则相对于「人」的「静」。唯「静」能达「天地之动」,并可知「一」、得「一」。
「人」只有「静」下来,才能感知「天地之动」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先要「知」,然后方能「行」。以上是「天地」运行的相关内容,下面进入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2、「天地」的演绎。
作为代码的「天地」,与作为元素的「天地」,有不同的演绎方向。前者反映「数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数」的世界。后者反映「物」的本质与结构,成就「物」的世界。
一方面,关于天地数理及其演绎。
讨论这个问题,离不开「天地之数」。《系辞·上》第十章的「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地六,天七,地八,天九,地十。」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博学鸿儒。所有的解释,都不过是想当然。
这个问题我在过去的文章里面,已经说得非常透彻,这里不再赘述。这十个数,称名「天地之数」,形式是以「天地」为代码的易二进制,本质「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」
「天地之数」与「天下之理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《系辞·上》第一章就推出了「天下之理」。原话是:「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」说完整的易二进制数的集合,称名「天下之理」。代码是「易」和「简」,写做「一」和「二」。规则是「逢二进一」。这是最原始、也是最合乎数理的二进制。比现代二进制更合乎数理。也更能自洽。《易经》之所以称名「易」经,与「易」实「简」虚的数理属性不无关系。
「天下之理」是易二进制数理,而「天地之数」则是「三极」规则下的易二进制数理,理由如下:
a、「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」特指「天地之数」。不能包容全部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《系辞》开篇的「天尊地卑」,还有限定讨论范围的意思。就是说「三极」理论,仅仅是属于「天地之数」范围内的规则,并不能拓展到整个的「天下之理」。
b、「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」并没有说什么「成位」于其中,一般瞻前顾后,都理所当然地理解为「易」成位于天下之理。但是,这里的「易」是广义的「易」,并不特指「三极」的「易」,与《系辞》包括《易经》的核心内容,存在一定的差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