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尊地卑·天地贞明四十七

天地贞明四十七

「变通」其实说的就是「震」、「巽」二卦。这两个卦,代表风雨雷电,反映四季更替,气象万千。配卦的介绍,有「变通配四时」和「变通莫大乎四时」,说的都是「震」、「巽」。为什么「变通」是这两个卦?
内在原因是:「震」的象,是由「一」配成「一二二」,也就是在个位的易二进制数「一」的基础上,配上两个占位符(即二)而形成的。在全部八卦里面,「震」虚「配」的位最多,从「数」到「象」变化最大,所以称「变」。
「通」同「同」。说「巽」这个卦,其卦象「二二一」的来源,是易二进制数「二二一」,「数」与「象」的结构完全相同,没有丝毫差异。所以称「同」。
「吉凶」在卦之后出现,无非拉近「卦」或者「易」与「人」的关系。「贞」同「争」,人有胜负心,所以放不下,需要借助卜筮,以窥未来,以求安慰。
接下来,「天地之道」从「人」拓展到世界,以衬托「人」的微不足道。「天地之道」本无所争。《易经》说「天地之道」应有所欲。所欲的当然是弥补「易」的短板,他山的强项。
「观」是「易」的短板之所在。因为「易」的诸多运行,尤其是核心动力「善」,都藏在暗处,不能展现,也就无法「观」。这是一方面。是短板所在。
「观」有目的。「观」只是动作,不是目的,「观」什么才是目的。「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」,「观」的对象是「天地」二极。「观」的目的是「幽明之道」。「观」「天地之道」可知「幽明之道」。这是另一方面。是他山之玉。
「日月之道」是补刀。是隶属于「天地之道」的一个「道」。补什么刀?补「幽明之道」。「贞明」、「幽明」同一个「明」,说的是与「易」并行的另一个法则,「明」的法则。
《易经》之所以是「易」经,取决于「三极」的结构意义。而「三极」的结构意义,则得之于「人极」的存在价值,即「人」生活在「天地之间」这个客观事实。
如果没有上述因素,「易」的法则,并不见得比「明」的法则更适用于现世界。「明」的短板,无法表达「人」在现世界的存在,《易经》不得不弃「明」用「易」。
「明」也有独到之处,有「易」无法比拟的优势,能弥补「易」的短板。为此《系辞·上》第四章慎重推出了「幽明之道」。
「易」的短板,是展示「人」的形式之余,无法进一步揭示「人」的本质。在「成之者性也」之后,就只能含含糊糊地说:「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」。然后喟然长叹:「君子之道鲜矣。」
「明」虽然不能展示「人」的形式,却天然能体现「人」的本质。「贞明」是说,在「天地之道」里面,有知道「明」的契机,所以值得重视。